泰山区是山东省泰安市市中区,现有各类残疾人近3万人,占总人口的4.7%,其中城市残疾人8400人,农村残疾人21450人。近年来,紧紧围绕解决残疾人“生产、生活”方面的“托底服务”和“扶贫开发”为抓手 ,打造“精准服务”品牌,强化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和生活环境改造。
加大改造力度,实现无障碍全覆盖
泰山区政府出台了《泰山区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实施意见》,把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改造纳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全国卫生城市创建的主要内容。
打造“民生工程”。泰山区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坚持“改造一户,方便一家,影响一片,震撼一村”的原则,每年泰山区财政列支30万元。对辖区内残疾人家庭逐户地调查摸底,“摸清一户,改造一户”。
打造“个性化”、“点菜式”的改造模式。针对不同类别的残疾人家庭,实行“一户一档”、“一户一方案”、“一户一特色”的改造模式,确保给残疾人家庭改造带来最大的方便和实惠。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389万余元,为724户残疾人家庭提供了“点菜式”改造服务。
坚持“五项原则”,确保改造效果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工作过程中坚持以下原则:
“安全、实用、便利”的原则。组织施工之前,选择质量好、性能佳的材料或器具,在采购扶手或浴凳时,选择了耐腐蚀、防滑、隔凉的材质,根据地面及墙面情况选择扶手或浴凳类型,合理安排资金。另外,安装时,在设施连接处做好固定及圆滑处理,避免因脱落、尖角、抓握不牢等情况的发生避免产生二次伤害;地面防滑选择防滑地垫;对偏瘫、脑瘫等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遥控窗帘、智能灯、遥控门以及可视门铃等家庭智能化改造。
“个性化”原则。“个性化”设计是工作中遵循的重要原则。改造前根据不同对象、不同要求、不同条件,进行“一户一方案”的个性化设计。
“配套化”原则。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不仅是方便、安全的设施,而且有着功能代偿作用。另外,从康复角度来看,无障碍设施与残疾人辅助用具有着相似的功能,可以说它是康复用具的延伸,所以,在无障碍改造工作中,根据实际需求,配备了轮椅、拐杖、移动坐便椅、浴凳、扶手、闪光门铃、盲杖、带语音电饭锅、盲人读屏软件、报警水壶等无障碍辅助器具。
“自愿”原则。自愿原则是指要根据残疾人的主观意愿选择改造对象、确定改造方案,不搞“一刀切”;对家庭改造中某些设施的改造,也要征求残疾人及家属的意见,不能影响家庭其他成员的正常生活。
“灵活性”原则。在选择改造对象时,应尽量考虑到其功能障碍的部位、程度及活动需求。
狠抓“四个结合”,打造服务品牌
与需求筛查相结合。2020年初,泰山区残联都组织专职干事、专职委员入户对辖区内残疾人家庭无障碍需求,进行摸底调查,确保新改造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为每一位残疾人建立无障碍需求档案。
与特色社区村创建相结合。在泰山区重点打造了花园社区、后七社区、华新社区、大白峪社区等20多个特色社区村,新建了残疾人康复站,配备了康复器材1000余件,使残疾人康复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有机结合。
与精准康复服务相结合。整合医疗康复资源,以泰安市各大医院的康复领域专家为班底,组建了“泰山区残疾人医疗康复专家团”,每月一次进社区、进家庭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由专家经过会诊,确定残疾人的康复计划。
与辅具免费适配活动相结合。泰山区辅助器具发放采取集中发放和零星发放相结合的方式,每年都开展“辅助器具进万家”系列活动,集中发放辅助器具。(来源:山东泰安泰山区残联)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