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丽波
点开2018年第5期《盲人月刊》裴娇健的《这不是你的错》一文,听到开头第一句“来访者小杨”,我并没有感到突兀,因为自从在上一期盲刊读了她写的介绍心理咨询师的文章后,正急等着听她是如何为来访者做心理疏导呢!
小杨讲述了年后要走,姐姐帮他收拾东西,姐夫嫌姐姐干得慢引发的争吵,小杨说“都是我的错”。裴娇建提出问题,为什么你总认为是自己的错?由此引出小杨的童年往事。六岁失明的他遭遇人生中第一次困境,此时,他急需亲人给予爱和支持,却都没有得到。直到15岁时,城里工作的舅舅带来盲人能学按摩的消息,才给他的人生带来转机。17岁学成后,他开始外出打工靠按摩赚钱,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
然而,抱怨和苛责依然充斥在这个家庭:“因为你,你姐姐找不到好婆家”,“因为你,你弟弟以后找媳妇也困难”……可想而知,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小杨,父母给他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怎样的种子啊!这让小杨把苛责的矛头对准了自己。怎么才能帮助小杨走出因果循环的怪圈?裴娇健认为自己要做的就是不断给他肯定、欣赏和赞美,打破他自我否定的惯性思维,提高他的自我认同。
小杨遇到的问题既是个案,也有类同性。对于盲人,接受失明的现实是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若生在一个条件优越富足的家庭,父母亲人的爱和支持就能建立起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有信心对抗世间的种种刁难。若是生在一个不被爱,不被支持,甚至被抛弃的家庭,盲人要建立起自信就非常难了……
很多人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其实,明眼人也常会犯一叶障目的错误。就像小杨的父母,他们只看到了小杨“盲”这个事实,却没有看到小杨如何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自立自强。如果小杨的父母眼界放开,就会知道社会上有很多年轻人在啃老,而且不只是中国,啃老已成为全球现象。就拿我们的邻国日本来说,“啃老族”在日本已经形成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和全球盛行的“啃老族”相比,小杨的父母会不会为儿子的自食其力而感到欣慰?会不会对小杨另眼相看?能否还给小杨一份应有的温暖?
但人生不能假设,父母的问题我们无法改变。世界著名摇滚音乐家约翰·列侬说:“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细想想很有道理,我们连自己都改变不了,何谈改变他人,甚至改变世界呢?如果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那么就从改变自己开始吧!调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自己也是有优点的,也是值得爱的!
一个跌入黑暗深渊的人,无论他走哪条路都是上坡路。也许你是踽踽独行,可你在努力前行中懂得了为自己负责,而不再是虚弱得只求得别人的肯定……终会有一天,你会对自己说:虽然我不完美,可我爱现在的我!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