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开展“助盲脱贫”工作侧记
本刊记者 侯超韡
2016年,云南省开展“助盲脱贫”工作以来,面对按摩行业竞争激烈,盲人开店及运营成本提升较快,效益下滑,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管理缺乏规范;医疗按摩行业管理的措施不完善,盲人医疗按摩职业培训和就业存在困难;农村仍有大量盲人未能接受职业培训而不能就业等一系列难题,云南省不惧艰难,不断开拓工作思路,从盲人实际问题出发,寻找“助盲脱贫”新模式,努力推动盲人按摩事业发展。
记者前往昆明、玉溪、楚雄等市、州,了解到有的盲人朋友摆脱了贫困,有的当上了按摩店老板,还有的当选为全国自强模范。云南省“助盲脱贫”的成果不仅让人感到欢欣鼓舞,发生在盲人身上的故事更让大家感动。
王恩清:“等挣了钱,我就能娶媳妇了。”
王恩清今年53岁,彝族人。6岁时,因用药不当,致使双眼失明。从那时起,他再没踏进过校园,至今连名字都不会“写”。十年前,父母离世,因为家里太穷了,村里没有人愿意嫁给他。没有一技之长的他每月仅有665元的低保补贴,每餐仅靠村委会、邻居送饭勉强度日。
2016年,王恩清通过建档立卡成为云南省残联助盲脱贫对象,不久后,他参加了楚雄州联组织的按摩基础培训班。每天6个小时的学习强度,上百个穴位、经络走向需要牢记,数十种按摩手法需要掌握,对于一名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且过了知天命年岁的盲人来说何其不易。因此,开班没几天王恩清就有了放弃的想法,得知这一情况后,楚雄州联的工作人员向王恩清承诺,只要能坚持上完按摩基础培训班,就可以安排他到本市的按摩店实训、工作,不仅包吃包住,还提供每个月1500元的底薪。有了残联工作人员的承诺,王恩清没了顾虑,学习热情有了保障,羞涩地说道:“等挣了钱,我就可以娶媳妇了。”
残联工作人员许诺王恩清,为他提供就业的按摩店是楚雄市较为出名的“善境堂”经康盲人按摩店。店长名叫施承辉,今年40岁,也是一位盲人按摩师。2007年他被残联选送到昆明参加盲人按摩师培训班,取得初级保健按摩师资格证,从此开始了按摩职业生涯。在当地残联帮扶下,施承辉又当员工又做老板,从经营15平方米的小店干起,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展成为经营4家按摩连锁店,总面积400多平方米,拥有16名盲人按摩师的店长。每年施承辉都会从残联那里为像王恩清这样的贫困盲人提供按摩岗位,不仅保障他们每人每月能拿到1500元底薪,而且从每单按摩收益中抽取40%的利润作为员工的提成。平均每位盲人按摩师,每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从2016年至今,施承辉已累计帮扶10余位盲人摆脱贫困。
王经慧:“有了残联的标识不愁没客人。”
“你看标识上的两只手,就代表着我们盲人按摩师的双手,‘善境堂’三个字,也让我们盲人按摩店看着更有品位了吧。”虽然王经慧是位盲人,但是她却能如数家珍地介绍出店标中每个元素含义。
王经慧所说的标识,正是云南省开展“助盲脱贫”行动建立“规范店”后给每家符合标准的按摩店统一设计的标识。
为了使盲人按摩做到规范化,云南省残联扶持建设500家盲人保健按摩规范化形象店,为符合标准的盲人按摩店统一门头设计,统一标识,统一按摩师服装、床单、被单,统一服务内容和管理规定。
这项帮扶政策的实施,其背后为按摩店店主带来的收益,远不止提升店面形象这么简单,盲人王经慧的开店经历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今年38岁的王经慧,是一位视力仅有0.08的盲人。1999年开始学习按摩,2006年从云南省的文山州来到昆明市里尝试开按摩店。虽然在其他按摩店里打过工,王经慧攒了一些钱,但开店后,她才发现,手里面的几千元钱,连按摩店的门脸装修都不够。王经慧只能用白漆将店里墙壁简单粉刷。
由于资金紧缺,店面连个牌子都没有,按摩师也没有统一的工服,每天光顾王经慧按摩店的客人寥寥无几。没有更多资金投入,更没有经营管理经验的王经慧只能天天抱着板凳在店门口等着顾客,虽然昆明市残联每年也为她提供一定金额补贴帮助,但店里的生意始终冷冷清清。
2016年,王经慧通过了“规范店”标准,成为云南省第一批盲人按摩规范形象店。不仅标有“双手”、“云南”、“善境堂”的标识挂到店门上,而且每张按摩床的床单、按摩巾以及员工工服上都印有了统一精美的标识,每一项按摩服务的价目表、各项按摩服务制度表也都清楚地挂在了墙上。成为“规范店”后,王经慧的店除了外在形象大为改观,她还收到了云南省残联对她2万元的创业扶持,并且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她每年还能收到4000元的帮扶资金。
经过一番规划、设计后,王经慧的按摩店面积虽然没变化,但光顾的客人数明显增多,大家逐渐认可王经慧的按摩水平,成了她的好朋友。
跟这些老顾客一细聊,王经慧发现,原来之所以店里客人少,是因为大家看到原来她店面样子,觉得按摩店不正规、不卫生,而现在大家看到店门口有残联的标识,很多人都安心了,并且有些从云南其他市、州来到昆明生活的顾客,因为看到跟自己老家有相同标识的按摩店,还主动询问王经慧是不是在自己老家也开了分店。
得到了顾客的信任,王经慧的生意逐渐红火起来,每天光顾店里人数从原来几位增加到百位;顾客在她店里充值办会员卡,会员储值金额也从最初最多充200元,增长到现在1000元。
而更让王经慧没想到的是,成为“规范店”不仅提高了顾客对自己按摩店的信任度,同时还提升了按摩店的社会形象,从不规范的小作坊式经营,变成了有残联规范的“正规军”,这也使得王经慧在招收盲人按摩师方面有了挑选的余地。
廖健朝:“从没想过,我也能用美团做生意。”
“要是没残联的帮忙,估计我的店开不了这么久,更不会想到能通过美团网做生意。”来自玉溪的廖健朝这样说道。
1972年生于玉溪的廖健朝患有先天白内障,视力仅有0.05。1993年从昆明市盲聋哑学校毕业后,回到了玉溪,在当地的一家按摩店工作。2007年他尝试创业,由于缺乏运营管理经验和自我宣传方法,经营几年后,他不得不关掉了按摩店。2011年在玉溪市残联的协调下,廖健朝开办了盲人按摩培训中心,并在中心经营起自己的按摩店生意。尽管玉溪市残联免去了按摩店的租金,减轻了他开店的压力,但首创时遇到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2016年,云南省开展“助盲脱贫”行动后,玉溪市残联针对像廖健朝这样的盲人按摩店店主,开办了“雇主培训班”。为了帮助当地盲人按摩店老板更好地进行店面管理、自我宣传,当地残联请来了网络营销、软件管理等方面的专家。
而参加完雇主培训班后,廖健朝的管理思路得到了启发。首先,在运营管理方面,他不仅尝试使用计算机对员工工资、考勤进行统计,同时还对顾客信息进行整理,从而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管理效率;另外,为了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廖健朝大胆采用股份经营模式,将按摩店以股份形式分配给店里的员工;最后,他还在自我宣传方面,积极与玉溪当地美团网合作,通过玉溪市残联的积极沟通,美团网免去了廖健朝3500元入网费,仅收取每单按摩服务一定比例的提成费用。
不仅针对按摩店店长开班办学,云南省残联实施的“百名优秀盲人按摩师”人才培养计划也为当地想要提高按摩技能的盲人按摩师搭建了更好的平台。
在廖健朝的按摩店里有这样一位盲人按摩师,她叫龙秀洁,出生没多久就因先天性白内障失去光明。从小在山里长大,虽然教育程度不高,但她勤奋好学,20岁从山里来到玉溪不仅学会了按摩,还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按摩手法,“有的按摩师手法不能几次学会,我就练习几十次。”龙秀洁回忆着说道。
2011年来到廖健朝的按摩店工作,虽然平时工作很累,但她还是会抽出时间参加残联组织的各种按摩提高班。2016年她被推荐参加了“百名优秀盲人按摩师”培养计划,被云南省残联派送到北京按摩医院进行学习。在进修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龙秀洁得到按摩专家手把手地指导,让她受益匪浅。其中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以前遇到有颈椎问题的顾客,她最快也需要按摩1个小时,但从北京按摩医院学会了“按动疗法”后,她只用半个小时,就能明显缓解顾客的颈椎不适问题。
收获新知的满足感,让龙秀洁更加热爱盲人按摩行业。她不仅将自己在北京按摩医院学到的知识,带回店里,还教给了其他盲人按摩师,带动更多盲人成为学习型按摩师。而且她努力完善、创新按摩手法,提升服务品质,“我会努力做得更好,因为我也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按摩店。”龙秀洁对自己的未来这样说道。
云南省开展“助盲脱贫”工作亮点之所以较为突出,归其原因是当地政府、残联从贫困盲人角度想问题,用耐心、坚持和创新去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提供雪中送炭的帮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盲人朋友走出大山,摆脱贫困,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责编:侯超韡)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