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娇健
2019年第11期的《盲人月刊》上,登载了一篇《时光修复机》,作者是张海燕,我读过之后有种强烈的冲动,很想说点什么。
文章开头,海燕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四十五岁生日这天,我收到了一个神奇的小礼物——时光修复机。说明书上说,它可以修复时光,让人生更完美。”
这个开头是新奇、利落的,很吸引人。我以为是一个科幻故事,心中充满好奇,作者会让自己的人生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呢?
接下来,海燕以时光修复机为媒介,分别跳到了她人生的几个重要节点,10岁、20岁、24岁、30岁和40岁,最后又回到了45岁的当下。手法如同电影一样,放映了6段短视频。
10岁,小女孩过着艰苦的童年生活;20岁,青春正好的姑娘怀着甜蜜、还不成熟的心事;24岁,她遇到了人生的双重打击,感情上被欺骗,身体患上无法医治的眼病,她在哭泣,触手可及处摆着一瓶安眠药;30岁,她事业有成,为人妻,为人母,自信,骄傲,幸福;40岁,她工作的样子很美,自称是“被全世界宠爱的小女人”;回到45岁,她是有着充满魅力声音的优秀主播,生活幸福。
故事中的海燕没有对过去的人生轨迹做什么改变,只是重新去观察,去抚慰,而我们读者,如同在生活的现场,为她做了一次见证。
海燕的文笔是清爽的,没有华丽冗繁的修饰,却能在寥寥数笔间让我的脑海浮现清晰的画面。她叙事的角度是新颖的,她穿越时空,去看望不同时期、不同生存状态的自己,由此将成长的重要阶段连缀起来,形成对生命历程的一种呈现。阅读的体验是奇妙的,仿佛我们是荧屏前的观众,她的文章如同电影,用分屏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不同时期的两个海燕隔空相见。当回到45岁的现实,分屏完美融合成一个满屏。
读到文章末尾,海燕的时光修复机融化成好吃得不得了的巧克力,我意识到与其说这是科幻故事,不如说是个富于心理学意义的成长故事,心灵成长才是这个故事的核心。
我倾向于相信海燕叙述的是一份真实的私人记忆,只有时光修复机是虚构的,它是一个线索,串联起海燕的人生历程。跳跃式的叙事,镜头剪辑得极短,却将言语、神态、背景精准呈现,牵动着读者的心。贫困的小女孩惹人怜惜,青春的海燕让人微笑,双重打击下的海燕让人揪心,那瓶安眠药让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成熟的海燕让人心情舒展,奋斗的海燕让人敬佩……
短暂的镜头快速掠过,引人想看到更多,作者却对镜头的切换毫不拖泥带水。她没有对个人苦难的过分渲染,也没有对自己的成就加以罗列,甚至海燕对自己成长过程中曾有的不成熟和脆弱是坦诚的,不加掩饰的。正因如此,我们能看到她对自己是全然地接纳,才能做到安处当下,驻足回望。她没有努力向我们传达什么,她只是自自然然地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海燕真是给我们讲了一个好故事!
一个好故事,能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她的叙述平静从容,没有纠结和怨恨,充满对幸福的感知力。过去不能改变,能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过去的视角。
我们没有机会了解,海燕怎样活成今天的样子,在哭过笑过烦恼过,爱过恨过痛过后,依然幸福着,充满精神上的富足。但至少,我们看到,当我们把目光放远,投向时间的长河,我们能看到人在成长,事情在发展,一切都不会停留在原地,未来是可期待的。
一个好故事带给人心智的启迪,相当于一次心理学的洗礼。
海燕的时光修复机,修复的是我们内心的创伤。无独有偶,在叙事治疗的心理流派中,有一种很相像的治疗方法,叫作“跨越时空的对话”,用以陪伴自己,有疗愈的作用。
“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是用现在的自己见证不同时期的自己,去看看某个时期需要关心的自己,和他说说话,给他写写信,去感谢、珍惜那些经历和经验,去看一看那些魔力带给自己哪些生命的力量。通过这些对话,能让人看到困难背后被我们忽视或淡忘的努力,从而让我们感到温暖,带来力量。
如此,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海燕那样的时光修复机,只是没有被激活而已。当我们阅读了海燕的故事,也许宝物之间有呼应,就触发了我们自己的时光修复机启动。
想一想,你会想回到哪一年,哪一日,哪一刻?
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和姿态与自己相见?以沉默,以微笑,以眼泪?
你会对那时的自己说些什么?你将如何感谢自己?
读过海燕的故事就开始吧,启动自己的时光修复机,踏上奇幻的心灵之旅!(责编 侯超韡)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