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古代曾经历了一个巫、史、诗、乐集于一体的瞽朦文化时代,盲人乐官制度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盲”的神秘感充满崇拜,东西方有着一致观点,在宗教色彩浓郁的西方文化传统中,失明是获得与神沟通的前提性条件。在中国,“乐”最初并非是娱乐的手段,而是用来沟通天地神灵的一种工具,而掌握这种本领的,往往是盲人宫廷乐官。
随着封建时期的礼乐崩坏,宫廷中的盲人乐师散落民间,他们将音乐的种子也一起带到了世俗社会,并与其紧紧相连。旧社会的阿炳为了生计奋发拉琴;抗日时期左权的盲艺人一边唱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小调,一边查探情报;生在红旗下的盲人,有了踏入学府进修声乐的机会,或是在自弹自唱也能自给自足的文艺环境中如鱼得水;而新时代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盲人乐手用一场盲人音乐会,奏响生命的乐章。
在看不见的世界里,盲人有着无边的悲苦,他们只能靠声音感知,用声音表达。他们在永夜中喃喃自语,唱着人间悲喜,也与心灵对话。唯有一点毋庸置疑,他们演奏的不仅是音乐,更是对生命本身的咏叹。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