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视障文化资讯服务中心 周洋
扶弱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残疾人的关爱与扶助,彰显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残疾人生活的改善,地位的提升,尊严、权利和价值的实现,昭示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强大实力与光明前景。
视力残疾人由于视觉障碍,获取信息困难,需要借助听觉、触觉加以辅助,因为视障人士在信息化工具使用能力、理解能力、文化水平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盲文图书馆和各地视障阅览室建设中,提供给视障人士的无障碍支持系统应采用多策略、全覆盖的方法进行建设。既能满足所有视障人群一致性的需求,也同时满足视障人士分层次、个性化的需求。例如,既可以通过室内外无缝衔接的导航技术在大楼内自主畅行,也可以通过传统的盲道和扶手以及盲文标识在楼内准确找到目的地,甚至也可以通过机器人的导引找到特定位置。因此,可从物理空间环境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两方面进行无障碍部署。
一、物理空间的无障碍建设
1.盲道
楼内不必全程铺设盲道,只需在特定位置铺设盲道即可。盲道应为黄色,当地面颜色为黄色时,可采用其他反差较大的颜色,材质应防滑。楼内公共设施前及房间门前应铺设提示盲道,大厅、较宽的走廊及盲人集中区域宜铺设行进盲道,卫生间门前及洗手盆、小便池、厕位等设施前应有提示盲道,当空间较大时应设行进盲道。
大楼各出入口门内外需铺设提示盲道,提示盲道长度与大门相同。门外侧提示盲道需借助行进盲道与市政道路连接,门内侧提示盲道需通过行进盲道通往服务台。楼内外地面有高差时应铺设提示盲道,提示盲道长度应与通行宽度一致,楼梯或台阶边缘应与提示盲道距离250mm到300mm。
2.光线
楼内应增加照明设备,大厅、走廊、卫生间等应保证充足光线,视力残疾人使用的客房应安装大灯,增强照明度。
3.标志标识
楼内外各类标牌及标识导向系统应采用大字体、高对比度进行展示,可增加低位标识,方便低视力者近距离观看。应增加可通过地面指向的标识。房间门前或公共服务设施前应有明显标志,必要时可增加背光。男女卫生间应有不同颜色的较大的标志,方便区分。电梯内外显示屏应采用大屏幕大字体,确保显示颜色清晰。
4.低视力提示
出入口及房门应采用与墙面反差较大的颜色,便于识别。若采用玻璃门,应在明显处设置安全提示条。楼梯或台阶应在踏面边缘设黄色安全提示条。卫生间等公共服务区域,服务设施应与墙面颜色形成较大反差。地面、墙面、柱子等可通过鲜艳或有反差的颜色加以区分。电梯内外或其他需要操作的按钮可增加背光,以方便低视力者操作。
5.安全措施
楼内外应确保环境整洁,设施及服务设备摆放整齐有序。公共服务区域墙面不应有突出物,各类层架隔板及其他水平伸出的设施需有色差,不应使用透明色。墙面转角处及其他可能发生碰撞处应进行软包处理。各类电源插座应具备安全保护设计。
6.便利措施
出入口及公共服务空间可采用感应门,卫生间冲水及洗手盆水龙头可采用感应式开关。各类电源开关及控制按钮不应采用触摸式操作。特定设施可通过周边参照物方便寻找,例如卫生间小便器两侧可设扶手,用于确定准确位置。
7.盲文
楼内公共区域可在扶手处增设指向性盲文提示牌,出入口及房门前设盲文提示牌。电梯及其他需要操作处按钮上应有盲文,且位置及高度方便触摸。客房的设施用品宜增加盲文标识,洗发水、沐浴露等不易区分的用品应在表面有盲文标识。楼内如有使用文字展示的重要信息,如大楼功能分区、服务指南等,可同时提供盲文版本。
二、信息化建设
1.智能对话设备
阅览室内可采用智能音箱控制灯光、空调、电视等设备,公共服务区域可采用智能机器人等展示大楼提供的服务及功能等信息,必要时可提供引导服务。
2.视觉替代方式
楼内应确保视力障碍者可以获得与其他人同等的信息,如通过大屏幕展示的信息可通过其他替代方式,方便视力障碍者获取,公共音视频采集区域可通过非视觉方式给予提示。具体替代方式包括语音、盲文、智能手机或楼内专用手持终端等。电梯内应有报层音响,电梯外应有持续的抵达音响。
3.导航与定位
楼内外可通过智能手机或其他手持终端进行导航,引导视力残疾人前往目的地位置。大楼出入口、楼内房间出入口、重要位置节点、服务设施等处应安装语音提示装置,可通过智能手机或专用手持终端呼叫,也可通过附近扶手上安装按钮触发,方便视力残疾人寻找。当视力残疾人在楼内遇到困难时,可通过智能手机或专用手持终端呼叫工作人员帮助,工作人员可通过设备定位视力残疾人所在位置。
4.信息服务
视障图书馆官方网站、移动端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应完全遵照《信息技术 互联网内容无障碍访问技术要求与评测方法》标准开发建设。大楼内可提供的服务、交通信息、近期活动安排等信息可通过两微一端推送给视障人士。视障人士也可通过两微一端实现无障碍自主预约、定制服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公共设施无障碍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组成部分,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赞誉。残疾人已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美好明天。(责编 罗淑敏)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