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环境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尺。从最初建设盲道开始,到导盲犬逐渐被城市各大公共场所接受,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背后离不开政府和无数爱心人士的推动。
现如今,视障人士可以依靠盲杖或导盲犬独自进行上街、坐车等基本生活出行,也可以借助读屏软件正常使用手机。但如果让视障人士独自就医似乎就不太现实了。挂号、付费、就诊、拿药……对于不熟悉医院环境的盲人来说,简直寸步难行。
一年前,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一拍即合,创立“小桔灯”助医平台,并在徐汇区中心医院成立全国首个助盲门诊,这在视障群体内引发了不小的轰动,社会关注度也非常高,助盲门诊的志愿者团队还获得了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的资助。
一年来,这盏“小桔灯”照亮了许多视障人士的就医路。
门口迎接,引路前行,上下楼梯,转弯提醒,引导入座。从医院门口,经过坡道、大门、楼梯,最终到达诊室,付费、就诊、检查、配药,每一个节点,志愿者都用规范的手法将视障患者陈阿姨安全领送到医生手中。这一次来口腔科复查已经是陈阿姨第7次通过助盲门诊来到徐汇区中心医院就医了,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志愿者的细心、周到、专业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阿姨告诉记者,放在以前,如果要到医院去看病,早上绝对不喝一口水,最多吃一片面包垫垫饥。因为这能够保持一个上午不用找厕所。她最大的愿望就是不给自己家人添麻烦。回想到第一次一个人通过医院的助盲门诊看病并安全到家,陈阿姨笑着说自己回家以后激动了几个月。从那次开始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大爱,一进入医院就是无所不在的眼睛,真是感觉很幸福。
帮助盲人看似简单,其实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一旦手法错误,很容易导致盲人失去方向感,甚至摔倒。往往好心办坏事。
为了让助盲志愿者的服务更加安全、有效,徐汇区中心医院和身为盲人同时又是盲人定向行走指导员的戚伟康一拍即合,定期开展志愿者助盲培训会。戚老师经常在现场为志愿者示范错误的姿势,有时候明明看起来很简单的动作真正做起来却有些困难。一位新手志愿者学员提到自己做助盲志愿者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刚开始觉得很简单,但没想到其中还有这么多的技巧,现在经过专业的培训以后,就可以更好地帮助盲人了。
戚伟康自己也是一位视障患者,同时也是一位盲人定向行走指导员。每次看到有这么多志愿者愿意为盲人服务,他也深受感动。十多年的盲人定向行走指导员的经验让他更懂得如何带领盲人,他也十分乐意把心得传递给志愿者,让更多的志愿者参与进来,更好地服务更多的盲人。(上海市徐汇区融媒体中心 吴会雄)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