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明剪纸作品:《梁祝化蝶》
田晓明:拥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女画家
有太多构思精妙的爱情题材出现在田晓明的剪纸作品中,也许是因为她本人就有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田晓明出生在吉林双阳,因为小儿麻痹后遗症不良于行。她是一个崇尚美好、充满梦想的人,曾经做过作家梦、画家梦,17岁那年,在她求医问药的医院里,遇到了爱情。五年之后,田晓明远嫁山东农村,做了农家的媳妇,收起所有的梦想,做饭、喂猪、干农活,和丈夫一起艰难地支撑着一个穷困的大家庭,抚育弟妹,带大了女儿。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曾经缀满五彩幻想的女子在生活中历经磨难,但她却说,自己是幸福的,因为拥有一份堪称完满的爱情。
婚后的第一个春节,为给那间四壁空空的茅草房增添喜庆气氛,田晓明第一次拿起剪刀做剪纸,从此一发不可收,至今已在国家图书馆等处举办多次个展并大量获奖。其中参加建国50周年剪纸展的作品获得了金奖,2000年在中国剪纸世纪回顾展中获一等奖,并拥有一项剪纸吉尼斯世界纪录。
赵丽用脚作画的照片
赵丽:创建“清艺画廊”的女主人
如果不是亲眼见证,几乎没有人会相信这些精美的工笔画是用脚画出来的。
由于出生时的医疗事故造成双臂神经麻痹,赵丽的肩、臂、手全部失去功能。但她是一个坚强的阳光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以脚代手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同样获得了童年的快乐。残疾并没能限制赵丽对知识的渴求,到了上学年龄,她和同龄人一起走进课堂,用脚记笔记、做作业、写字、画画,照样成绩优秀,年年都是三好学生,还担任了班干部,是海城市“学雷锋学赖宁双学标兵”。
初中毕业之后由于家庭困难,赵丽险些失学,由于得到了社会关怀才得以继续求学。带着对社会的感恩之心走进校园,赵丽努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是“辽宁省十佳中学生”、“辽宁省学雷锋积极分子”。后来,又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鞍山师大艺术系。
赵丽不仅以足代手画一笔好画,还热心公益事业,白手起家创办了鞍山首家公益画廊。走入社会后,赵丽痛感被人称为“文化沙漠”的钢城鞍山缺少面向大众的公益文化场所,历尽艰辛,于1999年创办了鞍山市首家公益画廊“清艺画廊”。最初靠自己卖画所得艰难维持,后来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用美术教学、装裱及文化用品经营以艺养艺的道路,“清艺画廊”已成为鞍山市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场所。
刘超作品
刘超:脑瘫后遗症患者画出老虎的威严
由于出生时感染破伤风,严重的神经损伤后遗症(又称脑瘫)注定将伴随刘超一生,注定他将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之路。
刘超生命的最初几年一直挣扎在死亡的边缘,除了医院,他的空间就是家里的那张大床,当他终于能够站起来摇摇晃晃地走路的时候,已经8岁了。但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5岁起,这个瘫在床上的孩子已经开始用扭曲抽搐的手夹着笔画画了。他画窗口能够看到的一方蓝天,画自己偶尔出门时看到的汽车,画电视画面中的大象,他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和向往表达于笔端。
10岁那年,刘超终于走入学校,12岁时又进入大连市少年宫学画,5年后,他的作品获全国少年绘画一等奖,从那时起,开始有人称他“天才”。2000年,在世界华人艺术大展中,刘超的作品荣获银奖。由于他最擅画虎,开始有人称他“画虎国手”。只是,刘超不愿说,人们也很难想象,天才的诞生背后都有些什么。
看刘超画画是一个非常震撼人的过程,平日里生活都无法完全自理的他只要一提起笔,就像被魔杖点中一般变了个人。彼时彼刻,他的身体、他的心灵,都是属于绘画的。
田晓明、赵丽、刘超是艺术领域里的佼佼者,他们都曾经在许多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奖,艺术成就早已跨越了身体残疾的限制。“告诉世界有多美”,是他们共同的信念,要让世界看到,他们不是“弱势”,不是社会的负累,而是未被充分认识与挖掘的巨大能量;他们要告诉世界,在残疾美术家这个群体里,除了苦难之外,还有爱、有美,有艺术家的价值与尊严。而且,他们还要团结起来自助互助,为更多的残疾美术家朋友提供机会,为此,在这次活动中他们将捐出自己的作品进行义卖,义卖所得的款项,用于出版优秀残疾美术家的画册——《告诉世界有多美》,向世界展示残疾美术家的艺术成就。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