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苦涩的绝唱

2012年06月07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网站

 文/魏鸿章   图/魏自昌


伏案写作
人生皆有苦辣甜,正襟危坐抒情怀。
老有所乐献余热,黑暗之中得慰勉。[注]

读者朋友看了这个标题,一定会觉得别扭,笔者也认为不合逻辑,怎么能把“苦涩”和“绝唱”两个不同概念的词语连在一起呢?是有点不合节拍。然而,我要写的这个残疾人的绝唱故事的确饱含着苦涩的滋味,沒办法,题目别扭就让它别扭吧!

故事的主人公魏守礼,家住长垣县芦岗乡乔寨村。

1958年,正读高中的他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在本村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在“三面红旗”插遍全国的非常年代里,“一天等于二十年”“十五年超英甩美”的狂热口号席卷中华大地,各条战线都掀起了“全民大办”的热潮。

根据上级统一部署,魏守礼在大炼钢铁和水利工地第一线带领大龄学生边学习边劳动。住的是窝棚,睡的是地铺,他患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虹膜炎,他咬牙坚持到工程结束后才去医院检查治疗。结果出来了,他的眼疾严重恶化,瞳孔粘连,几乎就要失明了。那时的民办教师只有大队记工分, 参加农业分红, 国家是不发工资的, 要治眼疾又无钱,他只好拆房变卖家产凑钱, 到开封职工医院作复明手术,经过住院治疗,虽然视力恢复到0.4, 由于工作量大, 他每周要为学生讲二十多堂课, 又要备课, 又得批改作业, 加上生活困难, 营养不良, 视神经严重受挫。到1982年双眼视力下降到0.02。大队党支部十分在乎这位多次被评为县乡的模范教师,便给他以经济资助, 专人陪护到北京301医院作进一步检查治疗,可是时间晚了,权威专家也束手无策,在北京只做了一段激光治疗就出院回家了。他实在不能再去教书了,便忍痛含泪走下了为之奋斗26年的三尺讲台。

看不到光明就消沉吗?丢掉工作就颓废吗?不!魏守礼沒有盲目相信《易经·系辞》上那句“乐天知命故不忧” 的宿命观。他用爱的火焰温暖着他和家人的生活,照亮了自己的人生旅途。他以身体作笔,以热血为墨,在岁月的画卷上谱写了一曲半路失明者的生命绝唱。

坚强成就自我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作家萧伯纳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对于刚刚步入“不惑”之年却双目失明的魏守礼来说,他没有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理由,但是,他也决沒有“万念倶灰”的悲哀。所以,他没有创造“悲剧”。他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人生信念,他不愿浑浑噩噩混日月,他懂得,人的生命价值只有像长江、黄河浪那样,在它急流勇进和奔向远方的时候,才是有活力,才是有意义的。

 
收听广播 
无光世界不寂寞, 耳边频频传电波。
品歌赏戏听新闻, 生活充实精神乐。

于是,从凌晨一点钟开始,他便打开收音机,在被窝里从收听小说连播开始一天的生活。之后,接着收听中央台“国内新闻”“全球华语连播”。 早饭后,他稍作休息,和同事、朋友们聊天。午饭后,他到大街上散步,找人闲聊。下午四点收听“海天说法”“空中门诊”“新闻晚高峰”“全国新闻连播”。七点半上床睡觉,结束一天有趣的生活。他的这一生活规律,多年来从不间断。收音机成为他生活中形影不离的伴侣,从而为他丰富了知识, 充实了生活,开拓了眼界,陶冶了情操。几十年来,收音机已用坏了十多台,每年要用电池七十节,光电池用了多少难以计算。

魏守礼双目失明之后,虽然精神上是充实的,生活上是快乐的,但毕竟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沉重。《礼记》有言,“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魏守礼也认识到,要自强就得下决心,就得有毅力,就得下苦功。可是,双眼视力仅0.02的他又能干什么呢!他想起《易经•困卦》上的那句话:“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意思是说泽中没有水,象征穷困。君子应效法于此,穷困中不惜生命以达成理想。从此,他便一头扎进《易经》的汪洋大海里畅流。

然而,《易经》毕竟是二千多年前的遗产,常人尚且难于理解,何况一个“盲人”呢!魏守礼便采取了遍访高师,求教名家的策略,才能真正踏进八卦的大门,理解易经义理的内涵。他一心沉醉在“易经”“易理”之中。县城的一位王姓老先生是他最常拜访的老师。那时农村还沒有公交车,骑自行车又怕家人担心,魏守礼就徒步往返40多里。他们两个经常谈论的话题范围极其广泛:周公礼仪、孔孟学说、伦理道德以及五行生克、阴阳互生互变等。他就把交流学习中的所悟、所感都记在卡片上,有时来了灵感就半夜披衣起床,天长日久,竟积攒了上很多这样的卡片!

魏守礼钻研《易经》,学会占卜百事宜忌、预测吉凶祸福的消息传遍了全村,附近三里五村也都有传言,前来找他指点迷津的人有之,占筮合婚宜忌的人有之。可是他对求占者并不正面直说该怎么办,不该怎么办。而是根据《易经•随卦》所说:“有孚在,道以明,何咎!”(心存诚信,不离正道,用以明察事理,又何尝会有灾祸呢?)和《易经•履卦》上所说“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小心行走在平坦大道上,隐士坚守正固,可获吉祥)等道理,注重向求占人解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只要能放平心态,谨慎处之,顺应自然规律,就能百事亨通。他的这种做法虽然一时不能被所有人理解,但最终还是使很多求占者从思想认识上挣脱了迷信枷锁,提高了认识事物的能力,增强了战胜一时困惑的信心和勇气。

魏守礼虽然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但是,沒有了眼睛干啥都困难,势必要经受很多常人不可想象的磨难和挫折。为了实现梦想,他受明人陈继儒《小窗幽记》中“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足恶,可恶是贱而无能;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虚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补”的启示,制订了一则自警自戒的座右铭:“人可以沒有亊业,但不可沒有理想;人可以沒有财富,但不可沒有志向;人可以沒有成就,但不可沒有回望;人可以沒有朋友,但不可沒有交往;人可以沒有爱情,但不可沒有偶像;人可以为所欲为,但不可逾越纲常;人可以炫耀自我,但不可言过张扬;人可以沒有谋略,但不可惆怅迷茫;人可以是弱势无为,但不可沒有自强;人可以沒有双眼,但心中不可沒有阳光。”这“十可十不可”成了他精神的原动力,生活的起搏器,三十年如一日地去身体去力行,从而解除了惶惑,坚定了信心,塑造了自我,给了他创建灿烂人生的勇气和力量,终于构筑起一道残疾人身残志更坚的独特风景线。

悲悯升华人格

著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釆访名人大家后写过一篇感想,提出“人格是最高学历”的论断。歌德说:“人生最大的幸福乃人格之欢乐。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是失去了一点;如果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如果你失去了人格,你就失去了全部。”那么,人格是怎样炼成的呢?悲悯之心是修炼人格的基石,有了悲悯心人格就树起来了,失去悲悯心人格就倒下了。这是“天道”,是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所以说,悲悯心是人生的一种美德、一种需要。

  
反复推敲            
凝神沉思非宁静, 煞费苦心乱翻腾。
遣词索句细推敲, 人云亦云败文风

盲人魏守礼虽然双目失明了,只不过夺去了他眼前的缤纷世界,却不能扭曲他心灵上明辨亊理真伪丶界定是非黑白的标准,他的内心却是亮堂的。他以一颗“悲天悯人”的慈悲心,对社会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诚实与虚伪都有所警觉,他用心思考,用笔记录,笔耕出一园春色,闪耀着智慧之光、彰显着悲悯之心。这是他博览群书,学以致用折射出来的文化色彩。这里不妨引用几段他写的一些诗文,足可证明他的文化背景和品德修养。

他的《画像》是对人的谆谆告诫:“常见一老翁/外号倔公公/姓高名自大/无弟又无兄/生来脾气怪/最爱听奉承/见面夸几句/不知西和东……自大不知耻/脱离众亲朋/劝君莫太傲/心态要放平/虚心见识长/自满无人敬/待人讲诚信/是卯不说丁/相处都和谐/家人得安宁”。

而《颠倒歌》则多现实的讽喻:“日出西山东海落/乾坤颠倒稀罕多/养儿防老儿不养/闺女养爹理难说/家事公婆难作主/儿媳说了才算数/一母同胞不来往/异姓哥们好热合……父母生前无分文/死后金银汇成河/为儿盖楼累折腰/被逐出境无住所……社会风气要净化/千万莫唱颠倒歌”。

面对不公的命运和世事,他淡然处之。教书26年后双目失明,他不得不离职,但待遇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他给县里某位中层领导写过信,没有牢骚,反而有几丝幽默:“有人说,领导的相貌如四川大佛,最善最善;有人说,领导的心,像温度计上的水银柱,最敏最敏;下级说,领导的双肩像跨海大桥的横梁,肩负最重最重;又有人说,领导的工作,像码头搬运工的步伐,最稳最稳;民师者说,领导的话像南极冰川,最白最白;有人说,领导的话像雪中的一盘炭火,最暖最暖;不同政见者说,领导的嘴像雨天炸雷,最响最响;女同胞说,领导的嘴像五月成熟的樱桃,最甜最甜。”

当与他说起往事时,他总是深有感慨地说“命运为我关闭了一扇门,《易经》为我关启了一扇窗。”他还自嘲地写诗道:“一生碌碌亊无成/性刚自傲目失明/缤纷世界顿无影/黑暗之中度残生/三尺讲台献青春/汗水不浇利和名/半部易经照九州/笑看几度夕阳红”。

通俗的语言、朴素的文字、悲悯的情怀,让我们认识了一位虽以天下为己任,但也淡然处事的魏守礼。平淡与苦难,没有使他屈服,却升华了他的人格,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位盲人,而是一位目光如炬的魏守礼,一位神采照人的魏守礼。

苦涩凝结甘甜

中华民族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不甘寂寞的魏守礼双目失明以后,不但潜心钻研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社会人生,还决心在有生之年完成一本传承民族礼仪的书。

 
礼俗文书选辑
礼俗文书辑成卷,
传统礼仪扬新风;
伦理道德小浪花,
终将融入波涛中。

可是,双目失明的魏守礼书不能看、字不能写,积累的心得卡片虽多却不便调用,知识和经验虽丰厚但难于倾吐——成就一本书谈何容!幸好,他从小就有一股“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犟劲,于是,他从锻炼自立能力开始。他买了一把理发推子,摸索着为自己理发,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左右手拿起推子都能得心应手——二十多年来,他理发从不求别人。接着,他尝试写字,先从笔划少的字练起,几天之后,想写的字都能写到纸上了。从此他便搜肠刮肚地回忆梳理,把过去在农村喜庆丧葬礼俗活动中所见、所闻、所学、所用的礼俗文书和自己积攒的卡片收集整理起来,经过一年多的筛选整理、分类归纳,一本名为《礼俗文书选辑》的书稿雏型完成了。

2011年四五月份拜访魏守礼时,我看到他积累的一大摞大大小小的卡片,不禁感到愕然,因为每一张纸片上都写满了歪歪扭扭的汉字,有的还行压行、字摞字。这样的作品读起来虽然很费劲,但魏守礼的精神驱使我耐心细品,当我读完这些“天书”后,我似乎看到了字里行间滴淌着血和泪。我不由得胡诌了几句歪诗:“魏氏守礼思维灵/敏而好学百事通/结缘易经演八卦/茅庐权作羑里城/穷究堪舆奥妙义/风水阴阳通五行/溯源钩玄周公礼/传承遗产不消停/熟谙解惑悟性开/不幸半路目失明/莫道夕阳桑榆晚/落霞余辉映天红/可悲苍天亦妒忌/岂不又个李虚中。”(注:李虚中者,河北大名人。唐贞元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精通五行书,开创了以人的生年丶月丶日,按日辰干支推算其吉凶贵贱,奠定了命理学基础,史称“星命家之祖”)。

我虽对礼俗文书之类知之甚浅,但仍觉得这本书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参考作用,其中的孝幛、祭文、贺词、贺幛都会给人以模式和章法的启示。

 
接受作者(左)采访
同宗同族两弟兄,志趣相投心相通。
读史习文手牵手,文亦增华情亦浓。

特别在当前的“国学热”大潮中,魏守礼的《礼俗文书选辑》就是宣传传统文化的一朵浪花,因他的经历使得这朵浪花与众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就是一曲盲人的绝唱!

2011年6月,长垣县优秀企业家、河南省建安防腐绝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北公司总经理、长垣县滨河酒店董亊长曹广宪先生,热心关爱残疾人,慷概解囊扶持残疾人亊业,为盲人魏守礼资助全部出版经费,《礼俗文书选辑》终于刊印出版了。

明人洪应明的《菜根谭》一书中有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 盲人魏守礼能在风烛残年的桑榆暮秋,出版这样一本既有资料性丶实用性,又有趣味性丶可读性的小册子留给后人,不是恰好印证了“日暮的烟霞丶岁末的橙橘”之诱人魅力吗!

我们全社会都携起手来吧,同心同德,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我们要继续推动残疾人亊业发展,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位残疾人的心灵”的重要指示鼓舞下,像资助盲人魏守礼出书的曹广宪先生那样,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我们的残疾人弟兄都能在和煦阳光的环境里快乐的生活着。

最后,我想以送给魏守礼一副对联作结:目失光,神清明,泾渭不混,善恶美丑悉分辨;处逆境,志坚毅,国学添彩,伦理道德扬新风。

                            2012年除夕之夜初稿于长垣

                            2012年3月13日二稿于濮阳

[注]文中图片下的诗句为魏守礼本人所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