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二丑
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黄国平的博士论文致谢词全网传播,感动亿万网友。从第一次看见到现在,我看了不下十遍,但几乎次次都是默念回顾,感慨万分。
不要说现在的年轻人,即使是我们这样的年纪,也很难想象,用竹笋壳塞住瓦缝防止漏雨,学习之余还要抓黄鳝钓鱼养小猪去赚取微薄的生活费,到底是怎样的艰辛。在他面前,我们大多数人都难以自称“寒门”,那些“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的种种吐槽也只能是浅薄的玩笑。任何“砥砺前行”“勤奋刻苦”的空谈都显得难以启齿。
初中生都读过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少年神童,体弱多病,却格外热爱读书,他描述自己的求学生涯,种种人间至苦一一尝遍,都没能懈怠掉向学之心,之后终成一代大儒。而黄国平这篇致谢,宛如当代版《送东阳马生序》,再次呈现出一个与命运抗争,并最终战胜命运的故事。那些被我们嗤之以鼻的老话,在此刻再次彰显出真理的光芒。
读书有什么用,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这个很多人再次提起“读书无用”的当下,黄国平给出了最为动人的回答。
读书是可以改变命运的。这里的改变未必是让你实现“阶级飞升”,一朝腾跃为人生赢家,而是让你从精神状态上彻底改变,见识更为广阔的世界,包容更多的不同,成为一个内心充实勇敢坚定的人。而不是面对任何不理解的事物,第一时间就去否定它的存在。
读过书的人,都明白读书有多重要。张桂梅校长背负无数压力,也要让大山里的女孩子们走出大山。
北大保安成考第一人张俊成,在学术殿堂耳濡目染,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优秀成果。本来有公司给出丰厚收入招揽他,但他却选择了回到家乡去办一所技术学校。技术学校肯定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学历,但孩子们至少学会一门手艺,家庭困难的孩子,就不至于游手好闲衣食无着。
在他的带动下,北大的保安队伍中不断出现“出书第一人”“单词第一人”,为北大乃至所有高校的学生做出最励志的典范。虽然仍然是保安,但可选择的范围远不止保安。
对于家境贫寒的孩子来说,读书也许是唯一的上升路径。黄国平带给人的震撼,正在于一个身处困境的孩子,竟然能如此坚定地抓住读书这唯一的机会,硬生生用脚蹚出一条出路。
在成年人都难免颓丧沉沦的环境里,十几岁的学子一边维持温饱生计,一边仍把苦读作为最大的乐趣,心中唯有一个念头,把书念下去,走出大山,这才不枉活一世。
而我们这些条件好得多的人,更没资格说什么废话。一切“业有不精,德有不成”,都该最大程度归结于自身始终不够专注刻苦,不够心无旁骛,而不是什么“资质”“阶级”和“命运”的阻挠。
在众多的改变命运的契机中,读书的道路最宽,也最简单稳定。只要身体健康家境尚可,无须与命运缠斗,就已经获得了上升的机会。
“腹有诗书”的好处,在这篇致谢词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对黄国平的致谢词如此感动,并不仅因为了解他如何从贫困的泥淖中咬牙挣出一个未来,更因为他经历了如此漫长的艰辛,依旧从容淡静,不卑不亢。回望过去,没有痛苦怨怼,提及现状,也没有骄矜得意。在浮华且焦虑的当下,这样的态度显得尤为珍贵。
热搜上有很多吸引人的新闻,但这些故事才是最值得被广泛传播的。除非是真正的无知,再喜欢宣扬“读书无用”的人,也极少有真的让自己的孩子放弃读书的。如果不读书,我们就必然将要面临更多不可想象的残酷变故,并且无法给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从这一点来看,读书确实为我们划定了人生的“下限”。热搜上常驻的那些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没作品没能耐、却很懂劈腿家暴PUA的流量明星们,就是这个“下限”。
黄国平们大概终其一生也成不了马云马化腾。但一个靠挖黄鳝捉鱼来糊口的孩子,通过读书学习,已经站在了人类科技的最前沿;一个保安通过自己的刻苦勤奋逆袭成硕士,之后又自己开办职业学校教书育人;一个平凡的东北女教师在家乡千里之外的云南为大山里的女孩子建立一所免费学校,让她们知道“我生来就是高山”“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用严苛的手段促进她们读书,希望她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永远别回来”……
我总觉得,这些故事比富商们的传说更迷人。我们真的应该替黄国平们高兴,因为这条漫长而艰辛的求学路终究为他们带来了黄金屋,他们的付出配得上如今拥有的一切。但我们更应该欣喜的是,他们从此可以通往群山之巅,有机会成为闪耀着的人类群星中的一员。
身后是蒙尘的荆棘泥泞,眼前是璀璨的星辰大海。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但每天都应该是“读书日”。读书是有用的,努力是有用的,一切皆有可能。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