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小记者”眼中的袁隆平

2021年06月18日 来源:《三月风》2021年第6期

1.pic_hd.jpg

文_张杰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老人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2004年,袁老在三亚工作期间,摄影师张杰曾为其拍下一组照片,并珍藏至今。以下为张杰自述。

2004年,我刚入行不久,是海南日报社驻三亚记者站的记者。得知袁隆平老人在三亚荔枝沟的师部农场进行水稻实验后,我认为是个好机会,准备前往拍摄这位我在小学课本上见过的偶像。

做好准备工作,我骑着摩托车,赶到十多公里外的荔枝沟——但我吃了闭门羹,工作人员担心打扰袁老,婉拒了我的采访。其实被拒也在我的意料之中,但我没有放弃,先去和院外工作的助手们聊天、套近乎,取得他们的信任。第二天,征得同意后,在答应不打扰袁老正常工作前提下,我进入了大院,放下相机,观察大家的工作、生活。几天下来,院子里的人们,包括袁老对我的报道要求基本同意,只是在拍摄时,明显对我的镜头还有所戒备。那时,我切身感受到了什么叫物理距离,什么是心理距离。尽管拍摄对象就在你的眼前,但是他对你的镜头是排斥的,说明你对他“靠得还不够近”——但无论如何,这总算是一个好的开始。那几天,我骑着摩托车,和袁老一起去几十公里外的田独镇看水稻、陪他去三亚湾游泳……他和我也熟悉了,最终放下戒备,甚至一见到我就拍着我的肩膀说,“这位小记者又来拍照片了,哈哈!”

瘦小的身子、高高的颧骨、背微驼、小平头、古铜色的脸庞爬上了些许老人斑……从外貌上,袁老和其他老人相比,并没有特别之处。基地大院里,助手们围在一起下象棋,袁老也在旁边观战,着急起来,不顾“观棋不语”的古训,还要动手帮挪棋子,用浓重的湖南话与对手争辩,还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袁老身上没有一点“大人物”的架子,他这样调侃自己,“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我这么个糟老头子,才1.69米高,60公斤重,连骨头卖了都值不了几个钱。”3月30日,基地大院里人们忙着挂条幅、放鞭炮,庆祝袁老获得2004年度世界粮食奖。走在路上,袁老发现地上有个未燃的鞭炮,他弯下腰,用烟头悄悄点上。炮声响起,走在后面的助手们被吓了一大跳,他则像看好戏一样哈哈大笑起来,“孩子王”本色暴露无遗。

袁老喜好运动,喜欢球类运动。“小伙子,我可是主攻手哦!”排球场上,袁老冲着我说。他对自己的球技很自信,结果开局就不小心把球砸在同队队友的后脑勺上,引来全场的嘲笑。袁老则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脸上挂满歉意,向队友再三道歉,结果没忍住,自己也笑了起来。他对棋类也兴趣浓厚,但他最骄傲的是游泳。从1968年起,袁老几乎每年冬天,都会到海南南繁基地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而每次回到三亚,都会偷空去海里畅游。3月31日下午,忙里得闲的袁老,在家人与助手的陪伴下,再次来到三亚湾游泳。助手向我悄悄透露,“游泳打球不算什么,袁老骑摩托车那才叫厉害,他甚至前后买过17辆摩托”。

我眼里的袁老,没有一点神秘,他真实的性情,让我感受到了特有的亲和魅力。我与袁老的接触,不过短短几天。但在当时,作为一个刚出道的“小记者”,能够得到他的支持,拍摄这样一组照片,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支撑着我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谢谢袁老,请一路走好!”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