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速览 2012.03 > 《盲人月刊》 > 正文
文/中国盲文出版社 李雪燕
编者按:中国盲文图书馆是我国为盲人提供阅读服务的级别最高的图书馆,它的创建和发展历程十分重要,盲人读者理应了解。
盲文图书馆的创办
中国现有各类型失明人士1233万。从群体受教育的层次、地理分布和再教育的机会来看,发展极不平衡。为了提高失明人士的文化素质,使他们能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同时为了解决他们读书难、买书难、藏书难的问题,1994年10月在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内正式成立了中国盲文图书馆,并在全国(除中国台湾省外)的范围内开展盲文图书免费借阅工作。
图书馆初建时条件非常艰苦,首先是没有足够的场地。由于当时是在盲文图书发行的基础上创办盲文图书馆的,因此,盲文出版社几乎没有空闲场地用来开办这个图书馆,只得借用发行部前一个简易房作为图书馆的书库,面积约为100平米,从当时销售的书库中提取部分图书作为图书馆的馆藏;再者,由于在工作中从来就没有接触过图书馆的业务,所以,许多员工对什么是图书馆、什么是盲文图书馆、图书馆的具体业务等概念不清楚,因此,特派两名业务骨干到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去学习,掌握了包括分类、编目、流通和馆藏等图书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有了基本的场地了,购置了二十几排书架,有了几个略懂一二的馆员了,图书也按分类排放入库了,算是有了盲文图书馆的基本雏形了。可怎么开展业务呢?由于图书馆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是以非盈利为目的的项目,于是我们就着手与社会上的企业取得联系,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第一个联系单位就是北京的西苑饭店。我们希望在西苑饭店举办中国盲文图书馆的成立仪式,并以此为原由,希望他们给予我们支持,他们答应赞助我们5万元,作为首批盲人读者的借阅押金;于是,我们又迅速与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取得联系,用这笔钱资助了北京市250名盲人免费参加图书借阅,这是我馆首批盲人读者,也就是我馆的首批读者群。
十六年过去了。目前,馆内现有可借阅图书2600多种,5万多册;馆藏图书2800种,5000多册;另有部分国外赠送的图书和期刊约100多种,500余册。到2011年3月份为止,个人参加借阅的失明人士为4000多人;集体参加借阅的有30个单位,所涉及的服务人数也超过一万人。全馆工作面积800多平米,现有工作人员6名。
目前盲文图书的馆藏与外借
按照图书馆“藏、阅、借”这一基本概念,我馆首先解决“藏”的问题。由于图书馆隶属于出版社的一个部门,所以,本馆的藏书主要来自本社出版的图书和期刊,部分是上海盲人学校印制的读物,少部分书是国外图书馆捐赠的。过去,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曾很长时间地储存了不少盲文图书,特别是1990年以前的读物。由于公共图书馆新业务的不断扩充和完善,且由于盲文读物和盲人读者的特殊性,北京图书馆没有更多的精力和场地继续馆藏盲文图书,原有的这些盲文读物在客观上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大规模地开展借阅工作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于是,经过多次接洽,我馆把原藏于北京图书馆的部分盲文图书移至我馆,寓意提高这些图书的利用率。
中国盲文图书馆目前所能提供的盲文图书,大部分是汉语盲文,少部分是英语盲文。图书涉及的范围包括:政治、法律、历史类;文化教育类;文学类;医学类;高中和中专及大专教材;艺术类;期刊杂志类和综合类。由于中国大陆盲人有相当多的人从事按摩职业,所以图书馆的医学类图书占很大的比重,包括:中西医学方面的读本、按摩技术方面的读本。文化教育类图书主要面向具有初等和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也包括学习英语方面的读物。
受制作工艺和盲文形制因素的决定,盲文图书的体积都很庞大,这一点全世界似乎都一样。比如:外国名著《简爱》,普通汉字印刷本有一本就够了,可制作成盲文就需要5本;中国古典传统小说《红楼梦》,普通汉字本只需两本或三本,而制作成盲文就需要做成16本,又大又厚。有些住在北京的盲人读者经常自己来图书馆借书,走的时候往往都要准备一个很大的包,把借来的书带走,很不方便。除了携带不方便外,图书的馆藏也不方便。书大,占地就大。由于馆舍容量有限,人员有限,加之盲文读物的体积较大,因此,我馆用于流通的图书分类、排架仍然属于粗分,没有严格地按照中图法分类次序码放。由于不是开架借书,所以排架问题并不明显,因此图书的排架位置只有我们自己清楚,有些甚至是靠库管人员的记忆。虽然此法不太“科学”,但对于库容量极其有限的我们来讲,这些方法都很实用,能解决问题,特别是在读者上门借阅的时候。
我馆盲文图书的借阅工作与社会上许多公共图书馆的工作方式不完全一样,其中流通方式主要是利用“盲文读物免费邮寄”的政策、通过国家邮政线路周转运行的。目前,每周我馆往返邮局两次,按批邮寄,以“包”为一个邮寄单位,每包一般能容纳4本,其外包装比较简单,仅仅使用一张牛皮纸。我馆根据图书、读者以及邮路的实际情况,规定了我馆图书的借阅周期为三个月,包括邮寄的路途时间。参加借阅的读者需要交纳一部分押金,并需填写一个表格,把个人的基本情况填写进去,按合同的方式双方各持一份。我馆在登记、注册后,为每个读者建立一个读者卡。根据盲人读者的特殊性及外地读者居多的情况,这个读者卡是放在本馆保存而不是由读者本人存放的。办完这些手续,盲人就可以享受终生免费借阅图书的权利。当然,读者也有权退出借阅,图书馆将会把押金返还给读者。
汉语盲文的发展及图书馆的作用
1.汉语盲文的发展
中国人使用盲文最早是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穆恩于19世纪传入并教授的。威廉•穆恩还是中国第一所盲人学校的创办人,他的后半生全部贡献给了中国的盲人教育,他最终也死在了中国。去年,他在美国的曾曾孙女和我联系上了。我很想找到威廉•穆恩在北京的墓地,说不清为了什么,也许就是一种崇敬。但时隔太久,北京的变化很大,要想找到还真困难。
1949年以前,中国就有了适应本民族语言的盲文,包括按照《康熙字典》音序编排的、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康熙盲字,也包括以南京话为基础的心目克明盲字。但这些盲字都属于地方方言盲字,局限性很大,不便于流传和推广。1953年以后,中国大陆又重新制定了一套更实用的盲文文字体系,这套文字体系使用了几十年,至今仍在使用,它被称为:现行盲文,是以大陆通行的普通话为基础的。与这套体系不同的是,这几年中国大陆又开始使用了一套新盲文,被称为:双拼盲文。这两套文字体系都是拼音文字,都是中国语言的二次应用。
在习惯上,不少中国大陆的盲人把现行盲文称为“老盲文”,而把双拼盲文称为“新盲文”。在中国大陆,所有的盲人学校都学习并开始使用双拼盲文,所以,他们的教材也都使用双拼读物。这里有个问题:不是所有的盲人都愿意并且能够摸读双拼盲文。这是个语言习惯问题。也有的盲人,特别是岁数比较大的盲人嫌费事,就不想学习“新盲文”了。这种现象对图书的借阅不利,因为盲文图书的出版是有限的,很难把同一种图书制作成两种文本,起码目前做不到。我本人不是盲人,能看懂大陆的现行盲文,但看不懂双拼盲文。
从目前来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陆通用的这两套盲文都有存在的必要,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但从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双拼盲文更具有优势,它与汉字的对应关系更为严密。早晚会归到只使用一个符号系统上来,这利于交流,也有利于节省资源。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陆的盲文与台湾和香港的盲文不统一。中国台湾仍然使用心目克明盲字,现称为国语点字;香港使用的是以广东话为基础的盲字,叫粤语盲文。同是一个国家,却使用了不同的盲文,这对彼此的交流和资源共享都带来了障碍。早些年在香港召开的“大陆、台湾、香港点字研讨会”,所需的资料不得不翻译成三种不同的盲文,有些文件篇幅太长了,就只能用普通的打印稿,但三个地方来的盲人用语言交流却几乎没有任何障碍,互相都能听得懂,特别是台湾话,不仅能听懂,还觉得挺好听。相信会有一天,三个地方都使用同一种盲文,那一定是整个国家的盛日,也一定是所有中国盲人的盛日。(未完待续)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