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龙,一个民族的文身

2012年02月14日 来源:《三月风》

文/本刊记者 曲 辉

 
2012年1月27日,北京,游客穿上龙袍坐上龙椅,过把皇帝瘾。(图 IC)

龙作为复合型的民族图腾,打造时就奔着万兽之首、天地之灵的位置去,集成了多项绝活儿,堪称十项全能:在天则腾云驾雾,如鸟般自由飞翔,下海则追波逐浪,如鱼般畅快游弋,此外还能伸缩自如、呼风唤雨。

中国人在新石器时期,已开始形成有关龙的信仰。老祖宗行住简陋,常受各种蛇虫之害,原始思维常有将灾星神化的冲动,于是画蛇添足添角,供为神灵。而身为原型的蛇,至今在许多地方受此迷信的恩惠,仍是不能乱动乱打的对象——蛇是“小龙”,蛇蜕为“龙衣”,二月蛇醒被一个民族的文身宋,黄庭坚书。如黄庭坚书法重“韵”,宋代龙的形象成为后世画龙的框范,也使“龙”更具艺术感和审美情趣,龙在民间广泛应用,更为世俗化和规范化。称为“龙抬头”。

龙在后世的信仰消费中, 亦分为三六九等,有的走深宫庙堂的“特供”,有的走接地气的“市场”。2012年年初新出的龙年邮票一度引起轩然大波。其设计据说是以明清蟠龙为基础,怒目龇牙,吼声在耳,如霸气侧漏,被坊间笑谈能“镇宅,驱魔,防末日”。但笑谈是笑谈,稍作比较即可发现其状貌与乾隆龙袍上的纹样亲如哥俩,这哪是以前的老百姓敢拿来用的?

龙信仰最重要的一方面,即是成为皇室以暴力与神话强调的标志。虽然不像日本那般“万世一系”,中国的皇室毕竟也得认可除前朝外的所有权力先锋,以便显示传承。在神话领域,伏羲与女娲这对先祖的形态即与龙接近——人面蛇身,一日七十变。伏羲之外的三皇五帝也跟龙捆绑在了一起:炎帝为其母感龙而生,死后化为赤龙。黄帝统一中原之后铸鼎庆贺时,上天还派了一条黄龙接他上天,招手即停,坐稳后向天边升腾而去,扯掉的龙须就变成了龙须草。

尧是赤龙之子。舜即位时,曾有黄龙负河图而出,他自己也曾变作一条游龙。鲧治水不力,被杀于羽山。当地全靠烛龙嘴里含着的一支蜡烛照明,鲧死三年尸体不腐,用刀一剖,从中钻出了一头虬龙就是禹。禹出生后,鲧身子滚下深渊,化为蛟龙。禹治水时,曾有应龙(一种有翼的龙)以尾划地,为禹指出疏导洪水的路线。后禹治水成功,开启夏朝,也成了皇帝是真龙天子的依据之一。

为了执政合法性,历朝历代的皇室都要千方百计把自己往龙上扯。往往自称是炎黄的直系子孙或后裔,甚至连匈奴、鲜卑、契丹等也自觉代入此系统中。这里面最典型的是出身寒微的刘邦:据传他母亲刘媪在水边休息时,突然下了雷雨。刘邦的父亲发现一条蛟龙盘在熟睡的刘媪身上,刘媪梦中与其交合,怀上了刘邦。这样刘邦就名正言顺地成了龙之子。更牛的是,据说他醉得五迷三道之时,脑袋就能显出龙形。皇帝换了多少茬,套路却不带改的。真龙天子的身体为龙体,穿的是龙袍,坐的龙椅躺的龙床,乘的龙辇,船叫龙舟,起居器物均冠以龙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权。元、明、清时,皇帝龙袍上和宫殿中龙都为五爪大龙,老百姓要是敢用这种龙做装修,就等着满门抄斩吧。怪不得闻一多有次接到本名叫《龙凤》的杂志的约稿信,一见刊名,心里立马“咯噔”一下,“一言以蔽之,它们只是‘帝德’与‘天威’的标记。一姓的尊荣,便天然的决定了百姓的苦难。”明时的谢肇淛在官场混了多年,在《五杂俎》中把龙描述成一种至淫之兽,见物即交,交牛生麟,交猪生象,遇到妇人也要上前猥亵。这样难怪龙子众多,却个个千奇百怪,所谓的“真龙天子”也有了某种讽刺意味。

某些高级知识分子兴许特殊一些,身世也能跟龙挂上钩,这是因为他们的言行经典也要被统治层存进银行吃利息。比如孔子见过一次老子,那是真正的头脑风暴,金风玉露一相逢,回来后三天没张嘴说话,弟子们纷纷好奇地问老子其人如何,老师是否对其作出了重要批示。却未想孔子叹口气说,我见到的是一条顺着阴阳变化无穷的龙,只能张口结舌,哪里还能教导他呢。其实孔子本人也没什么跌份的,据后人的《拾遗记•苍龙》记载,孔子出生时,也有两条苍龙自天上盘桓而下,盘旋于其母的屋顶上。

 
1945年9月,重庆,中国民众舞龙庆祝抗战胜利。

因此人们往往用人中之龙形容难得一见的大贤,或者稍降下格,形容士大夫与高知中的志向高洁、才能不俗者。当年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号卧龙先生,意思就是空有鸿鹄之志而怀才不遇,只能宅在家里赋闲。中国的老百姓喜欢的龙又有不同。这种龙没有皇权的威严,没有圣贤的遥不可及,而纯粹是一种代表祥瑞的神物,在造型上更注重情趣表达,娱人的成分远远高出娱神。龙造型的各部位都有美好的寓意——角代表健康长寿,额代表聪慧睿智,须代表逢迎自如,爪代表强劲有力,细长灵活的躯干则代表游刃有余。

农历年与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喜舞龙灯,这一风俗在唐宋时已蔚为风行,并在各地发展出不同形式;二月二,“龙抬头”,民俗认为蛰伏一年的龙蛇之类正是在这一天抬头活动的,人们的食物都为龙身上之物,如面条是龙须,烙饼是龙鳞,饺子是龙耳等等;五月初五端午节,龙舟竞渡。所有这些与龙相关的民间活动,莫不是求保一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无论剪纸绘画,甚至糖人糖画这样的小工艺,龙都是不可或缺的红角儿。民间关于龙的神话传说更是比比皆是,“画龙点睛”、“叶公好龙”等流传甚广。 在中国,带有龙名的地方数以千计。含“龙”字的江河,可查的就有四十多个,几乎每一省都有龙江、龙湖、龙山、龙洞、龙泉、龙潭,还有数不清的龙王庙。

青龙作为代表东方的方位神,时常出现在汉代的瓦当上,以至后世的各种民间建筑和工艺品上。前面说过,龙生九子,各有癖好,百姓便派它们服役当差。如龙子贔屃,形似龟,好负重,就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螭吻,形如无尾蜥蜴,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其形象多塑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狴犴,像虎,有威力,又好狱讼之事,古代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

 
龙年婴儿潮来袭,春节产房就异常拥挤,让节日里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工作量倍增。
专家预计,扎堆生育将使龙年出生的婴儿较往年增长5%。(图 CFP)

龙的民间信仰可以逐渐影响官方文化。在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前,本土的道教已然塑造出了水中龙王的形象。印度佛教传入后,佛教中水中巨蛇“那迦”的形象便与本土传说融合,造出了后世百姓心中的龙王:海中住着豪华宫殿,虾兵蟹将环绕左右,上天入水,翻云覆雨,是负责气象和水利部门的机关领导。在百姓遇到炎旱之时,天帝就派各位龙王前去布云施雨。发展到后来,凡是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渊潭池井,莫不驻有龙王,而龙王庙也随之遍地而起。龙王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四海龙王——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闰、西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这一观念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民间盛行的求雨祈龙王风俗最后登堂入室,在唐时制定了祭四海龙王制度。《通典》中载:“唐明皇赐封号予四海龙王”。

上下数千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心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今,龙作为皇权象征的“特供”时代已经过去了,但作为吉祥、富贵与强盛的象征,它象征着充满创造力和开拓勇气的民族精神,依然深深地烙印在民族的基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