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敏
作者简介:
王志敏,1984年考入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1988年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天津市河东区教育中心。1991年被天津市教育局,天津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聘为儿童心理学科研究员。1994年因病双目失明。2008年赴北京大学接受全封闭英语口语培训,获北京大学结业证书。现被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聘为心理教师。
几年前,一位视障朋友辗转找到我,请我帮忙把音频英文儿歌转成英语文本,以便她可以准确地教孩子唱诵,我问:“孩子多大了?”答道:“十八个月”;前几天看到有位视障妈妈,有个四岁多的孩子,在家里千方百计、不屈不挠地教孩子学英语和各种课程……可以看出,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真是用心良苦。尤其是我们视障家长,常担心因自己的视力障碍耽误了孩子的早期教育,让自己的宝贝输在起跑线上。这恐怕不是只要有爱心、耐心、执着、坚韧就可以的。那么,作为视障家长如何正确开展孩子的早期教育呢?
仅学外语而言,近三十年来,国外的教学从单纯的、孤立的语言教学,转向语言教学与内容教学相融合。许多国家的教育部门将双语教学由大学、中学向小学、幼儿园推广。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至少掌握一门国际通用的外语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然而围绕孩子该不该从小学外语,从几岁开始学外语更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国内国外都出现了许多理论和实践,也产生了众多的争论和分歧,让人无所适从。不过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幼儿在获得语言上的确比成人快捷,而且也显得更容易。这就需要研究脑科学来解释其中的原理。
近年来脑科学的研究在语言学习的大脑机制上有了突破性进展。研究表明,在人和动物的大脑中都发现:在出生早期,大脑的不同区域,或早或晚都有一个过量产生脑神经细胞及其联系的时期,以保证大脑具有强大的适应力,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窗口期”。有研究表明:3-8岁的儿童大脑,拥有成人大脑两倍的神经细胞数量、两倍的神经细胞联系,也比成人大脑活跃两倍。因此,儿童凭借得天独厚的脑功能,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快捷、伶俐,着实让成年人望尘莫及。
通过脑成像技术,更加深入的研究发现: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对那些具有语意信息的词汇,如猫、房子等,人大脑左右半球上的后外侧区被激活,而且负责处理语意信息的神经通道不会因年龄的增大而变化,也就是说,一个四岁的幼儿与一个四十岁的成人同样是用两个脑半球的后外侧区来处理语意信息。相反,对语法信息的获取则存在一个最佳的学习敏感期——当一个四岁幼儿学习语法时,其左脑半球的外侧区被激活;而一个成人则需要激活左右两个脑半球的外侧区。十二三岁似乎是这个敏感期的极限,以后就开始使用两个脑外侧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首次学习一种语言的语法时,两个脑外侧区的活动也增加,这表明掌握这种语言的难度在增大。
那么,这是不是说,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在十二三岁前开始学外语,否则就会和我们成年人一样费时费力、劳心劳神也难以学好外语了?事实上,从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获得母语的最佳时期也正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期。在这期间,大脑对语言信息的接受和处理并没有母语和外语之别,哪一种语言信号更强烈、更频繁、更持久地出现,那就是第一语言。
另有调查研究表明,幼儿只有在双语环境中生活成长,才能同时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并自如切换;那些每周几次外语课、观看外语教学视频节目、强记几个外语单词或句子,对于幼儿学习外语是无效的。
非但如此,语言不是孤立的,幼儿的语言是与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社会意识同步发展的。在中小学阶段,有些学生数学成绩低下的根本原因恰恰在于中文能力不足,读不懂题意,无法理解文字所表达的逻辑关系。对此,我国科学家和教育家的见解值得注意。
脑科学家杨雄里院士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首先应该学好的是母语。人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学会逻辑思维,这主要是通过语言学习获得的。通常而言,一般人的逻辑思维形成是通过母语习得。因此,过早学习外语极可能造成干扰,导致逻辑思维能力缺陷,现在有些研究生的试卷就反映出对母语运用能力的缺陷。不仅如此,不少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也令人遗憾,语言的交际工具作用都几乎丧失了,因此加强汉语训练应该是当务之急。
其实,岂止是幼儿不宜在学龄前开始学外语,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则进一步认为:小学不宜在低年级开设外语,小学低年级是思维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是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应该集中力量发展学生母语的思维能力。外语最好在小学三年级开始,既不影响母语的学习,又不至于错过外语学习的最佳阶段。
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在幼儿阶段不能接触外语,条件许可的话,可以让幼儿看一些外语原版的动画片,听一些外语儿童歌曲;家长如果自己会说些外语,可以在与孩子生活起居、游戏互动时,用两种语言描述一个具体物品或动作,不要求孩子会说会用,只是增加孩子的语境和语感。而且母语与外语绝非泾渭分明、互不相干,语言是相通的。在大学中学习第二外语,中文系学生的试卷明显比其他专业学生的考题难度要大,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孩子在幼儿阶段开始阅读母语读物、养成阅读习惯,远比“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地让孩子记住些许外语词汇有益得多。
据我所知,我们视障人士的子女不逊于普通家庭的孩子,上大学、出国留学者都不鲜见,因此视障家长们不必太过担心、焦虑,要相信自己能够把孩子培养成阳光、健康、优秀的时代新人。(责编 罗淑敏)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