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浅析盲文版盲校练习册的编排

2022年01月10日 来源:盲人月刊

                                中国盲文出版社  高丽丽

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分为课前预习、课堂上听教师讲授、课后复习巩固。在复习巩固时,练习非常重要,练习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能拓展知识面,增强综合应用能力;能提升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对于视障学生来说,一套合适的习题册,能很好地帮助他们摆脱基础知识不牢、知识无法运用、思维能力无法提高的困境。

自《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投入使用以来,缺少配套练习是落实新教材教学目标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为满足盲校教育的需求,经过近两年的打磨,由盲文出版社编制的首批88本《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的配套习题册于2020年底全部完成,大字版和盲文版同时面向市场销售。

一、 编排的指导思想及方式

该套习题以《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和《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为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探查与反馈,同时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育。

首先,该套习题册根据教材内容和目标要求,设计内容基本架构;

其次,习题册在编辑过程中,面向全国各盲校及特教学校的学科骨干教师征集配套习题,内容涵盖各学科“课后练习”“单元练习”“单元测试”“学期测试”“假期作业”及其他专项练习等内容;

最后,习题册编写组对征集来的习题进行查重、归类、整理,同时聘请全国盲校一线骨干教师和盲文出版一线编辑对各学科配套习题进行统稿编排。

二、 习题册的出版情况

1.按学科

语文42册:课后练习题13册;单元练习题5册;单元测试题5册;学期测试题5册;假期作业题5册;同步阅读练习题5册;配套词语手册4册。

数学30册:课后练习题6册;单元练习题6册;单元测试题6册;学期测试题6册;假期作业题6册。

英语14册:课后练习题5册;单元测试题及期末测试题4册;单元测试题和学期测试1册;暑假作业2册;寒假作业2册。

生物2册:分子与细胞·课后练习题1册;分子与细胞·单元练习题1册。

2.按年级

一年级25册;二年级28册;三年级25册;四年级6册;五年级2册;其他2册。

3.按类型

课后练习题25册;单元练习题12册;单元测试题11册;学期测试题11册;假期作业题15册;其他14册。

三、 习题册的编排方案

根据国家通用盲文推广步骤,从2018年秋季学期起,在校使用盲文的视力残疾小学一年级新生开始使用国家通用盲文印制的教材(字字标调版),小学二年级学生开始使用国家通用盲文印制的各科教材及配套课外读物(含省写和简写版)。三至六年级和初中各年级配合盲校新课标教材同步更换国家通用盲文版。为此本批88本习题册均使用国家通用盲文印制。在盲文版编排过程中,紧跟盲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重视习题的趣味性、开放性、情境性及实践性,按照各学段学生学习任务、学习规律及摸读心理和习惯,安排习题内容及行文格式。

以语文科为例:

1.习题紧跟课堂教学进度,形式灵活多样,分基本题、中等题、稍有难度题。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系统地安排,并附有参考答案。

2.在一年级部分练习题中,为便于低年级学生确认声韵母具体点位,在单独出现声韵母时,加注参照符“”。

3.填空题存在“( )”“____” 和“□”等多种方式,为保持一致,根据试题要求尽量统一为“( )”。

4.习题中“参考答案”部分,参考答案另页排,答案间空两方,对于易混淆的,参照原文构架安排空方形式。

5.单元达标测试卷中“按照通用盲文声调省写和简写规则改正词语”部分,采取字字标调形式。

6.习题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部分,以空行的形式来区分标题、正文、问题。

7.对于补充成语类习题,成语在遵循分词连写原则的基础上,尽量保持成语结构的完整性。

四、习题册出版的意义

国家通用盲文推广“研究是引领,教学是重点,出版是关键”。本批习题册的出版是加快国家通用盲文推广的重要举措,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挖掘、整合和借助了各盲校的有益资源,是对推动建立全国盲校义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一种创新与尝试。相信这些创新与尝试,必将会进一步加快国家通用盲文推广进程,促进残疾人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