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红年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对手,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他们用鲜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生命赞歌。1952年5月,志愿军总部将杨根思烈士生前所在的连队命名为“杨根思连”。身在英雄的家乡,我总会想起三次走进英雄部队“杨根思连”的往事。
我第一次走进“杨根思连”,是1995年7月,那时,我任职泰兴市民政局双拥办秘书。在我的提议及努力下,1994年,泰兴镇中心小学试点成立江苏省第一所少年军校,这一做法很快在全市推广。为进一步拓展少年军校活动内容,1995年7月我们举办了泰兴市少年军校夏令营。在讨论活动地点时,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杨根思连”。与军政治部联系并征得同意后,我和同事带领31名小朋友,从常州火车站出发,次日上午抵达了部队所在地。到了部队后,作为来自英雄家乡的亲人,我们受到了热情地接待。“杨根思连”全连官兵分列大路两侧,用锣鼓和掌声将我们迎进了营房。最为兴奋的是31位小朋友,他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好奇地打量着一切。15天里,小朋友们与“杨根思连”的战士们,同在一个操场训练,同在一个食堂吃饭,同唱连歌《我们的连长杨根思》。早晨,大家迎着朝阳在操场上练习队列;傍晚,大家围坐在树荫下听连长和指导员讲着连队的战斗故事。最难忘的是全团官兵的“八一纳凉晚会”。7月31日晚上,全团官兵在大礼堂集合。军人的拉歌、军体拳表演,彰显了军人的英雄本色,而我们少年军校小军人的舞蹈、小合唱、书法等表演,则充分展现了家乡子弟学英雄、做英雄的责任担当。
我第二次走进“杨根思连”是1999年9月。那时,我任职市民政局局长助理。为隆重纪念杨根思烈士牺牲50周年,市民政局在征得上级领导同意后,决定修缮杨根思烈士陵园。我和市文联、市文化馆、市民政局同志一起负责陈列室英雄事迹的整理及布展工作。为进一步充实完善史料,我们前往了“杨根思连”。那天,我们早早地从泰兴出发,在徐州市午餐后又一路向西,阳光很好,天气炎热,我们于太阳落山时抵达部队所在地。我们非常认真地参观了军史馆、师史馆、“杨根思连”连史室,查阅了军史、师史等文献资料,获得了一大批新的史料。在与部队的同志讨论杨根思精神是什么时,他们有的说是不怕牺牲、不怕困难,有的说不计名利、无私奉献,有的说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等等。我们感觉既不统一,也不能体现杨根思的个性特点。经过与部队政治部同志的多次推敲,我们确定将杨根思在赴朝作战动员大会上说的三句话直接用作杨根思精神,即“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回来后,我们将杨根思烈士的“三个不相信”精神,制作成小铜字,嵌进了南北两个陈列室之间的过道上。
我第三次走进“杨根思连”,是2003年8月。那时,我任职市民政局副局长。由于患上视网膜色素变性,我双眼的视力已经很差。为进一步加强军地联系,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泰兴市委组织代表团到杨根思连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我和市公安局、市电视台、泰兴日报社、市民政局的同志负责联络协调、活动安排及宣传报道等工作。写到这里,我必须非常正式地介绍一下市公安局的同志翁海林。我第一次走进“杨根思连”时,他是第18任“杨根思连”的连长,这让我们感到意外,更感到了亲切;我第二次走进“杨根思连”时,他是团军务股的股长;而第三次去时,他已经转业到了市公安局工作。在部队服役期间,他充分发扬杨根思“三个不相信”精神,将“杨根思连”建设成了全军的模范连,多次出色地完成了急难险重任务,他个人荣立二等功,被表彰为全军学雷锋标兵。到了部队后我才知道,部队虽然经过精简整编,但还是保留了“杨根思连”,连队的驻地也发生了变化。面对新的营房、新的装备,我耳目一新、精神大振。泰兴代表团抵达后,受到了部队的热烈欢迎。他们走进战士宿舍,了解部队的生活情况;他们登上步兵战车,感受最新部队装备;他们进入训练靶场,体验军人艰辛;他们参观军史馆,共忆烽火岁月。
我深深地感到,杨根思以他的生命,将部队与家乡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以他的不朽,将历史和时代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以他的辉煌,将和平与正义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我想今后我或许没有什么机会再走进“杨根思连”。但作为英雄的家乡人,作为曾经走进过英雄部队的人,我还能走进杨根思烈士陵园,还能传颂杨根思烈士的英雄事迹,还能传承杨根思烈士的“三个不相信”精神。当年的战火与硝烟早已散去,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亦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作者系中国盲协副主席,江苏省盲协主席,泰州市残联副理事长,泰兴市残联党组书记)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