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为儿筹办婚礼 常德残疾母亲花6年绣《清明上河图》

2015年03月27日 来源:华声在线

12.jpg
每一次展示21米长的作品,钟吉玲都要请来左邻右舍帮忙。通讯员 覃吉桃 摄

11.jpg
刺绣惟妙惟肖的局部图,翠绿色的植被、缓缓流淌的河水、小桥上形形色
色的行人和商贩,活灵活现的繁华市井都栩栩如生。通讯员 许山海摄

    2000多个日夜赶工,密密麻麻的针脚,家住常德市红庙社区的钟吉玲,用6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一幅长21米的《清明上河图》。“我希望十字绣能卖出,给儿子办个热闹的婚礼,再有多的钱就资助有需要的残疾儿童。” 从小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脚残疾,50多岁的钟吉玲说她只能靠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3月25日,三湘都市报记者在常德市三闾路丁家巷看到了这幅巨型十字绣作品。

    21米巨绣耗时6年多

    “真好看,第一次看见这么大的十字绣。”3月25日,一幅巨型十字绣作品,在常德市三闾路丁家巷引起路人的围观。这幅十字绣长21米、宽1米,内容为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清明上河图》,作品历时6年多,绣布重15公斤左右。

    记者看到,十字绣上的人物、小桥、车马、房屋和街景都栩栩如生,而作品中的人物都衣着不同,神情各异,生动再现了历史上北宋京城汴梁的繁华景象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俗世情,整个构图疏密有致、美轮美奂,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

    生动的人物形象,精致的绣工,无可挑剔的针脚隐藏娴熟的技法,记者深深感受到钟吉玲为这幅《清明上河图》所付出的心血。

    “这幅十字绣光是原材料就花费了25000元,当时还是找亲戚借钱网购的。买回来时,50余种颜色的线装了满满一大箱子。”钟吉玲说,她从2008年开始,每天上午8点至凌晨2点,都是她的刺绣时间,每天累计刺绣15个小时以上。“这个不比平常的十字绣,它图很多都是满绣、半绣、勾针等绣法,非常复杂。人物多,桥的立体感,每一段都难绣,要一针一针地数着勾。”

丈夫功不可没

    6年多的时间里,钟吉玲的手指不知被针扎了多少次,手指上的老茧脱了又长,长了又脱。长时间久坐不动,使她的腰椎和颈椎多次出现不适,视力也急剧下降。

    “这么多年一直绣,颈椎累出毛病来了,严重时还会脑供血不足,有时候绣得脸色不好也不停下来。”丈夫谢日进看着十分心疼:“每天看着她劳累的样子又帮不上忙,只能帮她做些后勤工作。”

    “幸亏丈夫体贴我,除了上班还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家务,每天还贴心地帮我按摩。”谈及丈夫的默默支持,钟吉玲很是感激,表示刺绣的完成有丈夫一半的功劳。

    心愿

    想靠刺绣给儿子办场热闹婚礼

    “小时候因患小儿麻痹症脚落下了残疾,我特别害怕周围人异样的眼光。”虽然身体上有缺陷,但坚强的钟吉玲一直积极乐观的生活。夫妻俩辛辛苦苦地养家、供儿子读书。

    可儿子眼看就要三十了,仍未成家,这成为钟吉玲最担忧的事情。“虽儿子从未提过任何要求,但是作为母亲,我想为他办个热热闹闹的婚礼。”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钟吉玲听说完整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很难完成,但绣好后可以卖出高价。考虑到家里的情况,钟吉玲拿起绣花针,希望能靠它改善家里的情况。

    “同时,我还希望这绣花针能完成我资助残疾儿童的愿望。”钟吉玲说。

    平时,钟吉玲对作品倍加爱护。刺绣时,她总会将绣好的部分卷起来用白布包好,只露出正在绣的部分。夏天她会在手臂下垫一层毛巾,严防汗水沾到刺绣上。目前正值南方雨季,钟吉玲每天要用空调为作品除湿两个小时。

    “5月,我会去一趟哈尔滨,听说那边有全国最专业的刺绣软包装。包装费可能要几万元,这让我有些犯难。我希望能够找到真正的有缘人,来收藏它。”如果,您喜欢这幅《清明上河图》十字绣,可联系本报热线96258与钟吉玲洽谈。(记者 聂诗茼)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