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内,本市将调整优化现有福利企业,新发展300家有质量、有品牌的福利企业,其中,鼓励社会举办50家现代服务型企业,新安置有文化、有技能、新型残疾人劳动者3000名;建设新型示范福利企业基地30家,培训1000名管理者,本市福利企业残疾职工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水平届时将在全国领先。今天上午,市民政局新闻通气会透露了相关信息。
“十一五”期间,本市福利企业发展遇到了如下瓶颈
福利企业领域局限,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由于政策等因素,福利企业主要从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缺乏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先进制造业,经不起市场竞争。
残疾职工上岗、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水平不高。部分福利企业缺乏适合残疾人需求的劳动岗位,存在对残疾职工“仅安置、不上岗”的情况,不利于残疾职工的职业康复和平等参与。残疾职工的收入水平同本市职工平均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此外,部分福利企业中残疾职工缴纳的是农村社会保险,需要进一步向镇保城保推进。
政策法规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2007年7月,国家对福利企业政策进行了调整,在福利企业的准入门槛、残疾人保障等各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废止了原有的政策法规。但针对福利企业残疾人集中就业的法律法规并未及时推出,使得管理部门对福利企业的管理缺乏明确有效的依据。
为此,本市社会福利企业的管理将发生6方面变化
在管理重点上,从注重福利企业生产经营转变到注重资格认定,以及残疾人就业保障的监督管理行政事务上来;
在发展方式上,从单一的第二产业生产加工型拓宽到第三产业服务商贸型。
在所有制结构上,从单一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转变到多种所有制形式。
在工作机制上,由原来的民政主管转变为发改委、财政、税务、人社、残联等部门协同共管;
在就业方向上,从注重集中就业为主,逐步转变到集中和分散并重。
在服务理念上,政府将加大对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的投入,引导企业从注重追求利益最大化,转变到公益和社会责任实践。(姚丽萍)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