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与盲人相处不可存在的五种心理

2014年03月28日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

失明是属于严重残疾的一种,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失明的人都靠自己自力更生,甚至,养大自己的孩子。虽然他们给人的感觉很坚强,可是,在和他们相处的时候我们也有需要注意的的地方。我们与盲人相处时应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一、怜悯

视力残疾人“生活在黑暗之中”,失明导致对环境信息获得的丧失和对环境有效控制能力的丧失、视力残疾人学习的不便、生活的艰辛、求职之不易……使得视力残疾 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更易为人们所怜悯与关注。其实对视力残疾人的怜悯之心是理解、关心、帮助他们的基础,但仅有怜悯是不够的,视力残疾人也是 与普通人一样平等的人,他们渴望得到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国外由于盲人教育尤其是盲人早期教育发达,盲人的能力和社会地位与普通人相当。

二、恐惧

由于视力残疾对个体的伤害相对更为“残酷”,人们总是把对黑暗的恐惧从“盲”迁移到视力残疾人身上来:“宁可死也不愿意盲”、“失明比死亡更可怕”、“一死 百了,失明是活受罪”……加之视力残疾人生活的艰难、外貌的异常等会让更多的人对视力残疾心存恐惧。其实视力残疾人和普通的人一样,并不可怕;相反,他们 作为视力有残疾的人生活在视觉社会里,处处都感到不方便,他们对这个世界也有一中恐惧心理,因此双方的交流和理解非常重要。

三、迷信

一提起盲人,有些人马上还会与“算命”、“报应”等封建迷信联系起来,觉得盲人神秘的同时也觉得盲人的“可畏”。人们往往迷信盲人的“聪明”、“灵验”,其 实不然,盲人都是从不同的来者中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加之简单的心理推导而已。原本我们对其期望值低(小瞧了他们)也是使自己惊讶的另外一个原因。

四、视力残疾就是看不见

绝大多数普通人一听说“视力残疾”马上就会认为是“眼前漆黑一片”、“暗无天日”……,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两种,低视力有部分视力是不用分说的。即使在“盲”类中,真正“全盲”的也只是极少数,大多数“盲人”都还有一些剩余视力。

五、神秘

一提到盲人,许多人的第一感觉往往是比较神秘:眼睛看不见,从来不撞到树上,也不会撞到墙上,他们的耳朵特别“尖”。其实不然,据许多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反 复测试认为:从解剖生理方面来说,盲童的听觉器官与普通人的并无明显的器质性变化,所不同的是盲童的听觉器官被迫获得了更多的刺激机会,感觉功能得到了强 化。

小编温馨提示:上述五种就是与盲人相处不应有的心理,遭受了失明的不幸,盲人朋友们的心理会变得脆弱、敏感,如果我们正常人再以上述这样的心理与他们相处,会让盲人朋友们更痛苦。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