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非遗七旬盲人半个多世纪的西河大鼓情

2014年09月11日 来源:新华网河北频道

说起西河大鼓,可能很多年轻人都感到很陌生,但对许多老年人来说,西河大鼓代表着时代的烙印和儿时的欢乐。半个多世纪来,大城县盲人艺人孙万祥一直从事着西河大鼓的演艺工作。2010年,大城县西河大鼓正式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孙万祥成为非遗传承人。如今,年届七旬的孙万祥致力于传道授业,正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西河大鼓的传承贡献着力量。

12岁意外失明为学艺拆掉土房

今年70岁的孙万祥是大城县南赵扶镇人,10岁的时候因为一场意外双目失明。“当时家里只剩我和母亲相依为命,如果我不尽快学一门谋生手段,我和母亲就会流浪街头……”为了养家糊口,12岁那年孙万祥的母亲专程到河间县,把民间老艺人翟学文请到家中,“翟老师也是一位盲人,但是算卦、说书、唱戏他无一不能。”从12岁到16岁,孙万祥跟着翟老师学习,相比算卦、唱戏,孙万祥还是喜欢学唱西河大鼓和京东大鼓。由于家境困难,为了学艺,孙万祥拆掉家里的两间土房,卖掉砖头和木料,作为拜师学艺的费用。

后来,为了丰富自己的演唱技巧,孙万祥又受到东北名艺人董秀春的精心指导,先后学会了《东吴招亲》、《打登州》、《李三娘打水》、《三堂会审》等几十个传统曲目。同时他还注意收听电台广播,跟名艺人学习。

由于西河大鼓是传统技艺,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做基础。但因为过早眼盲,孙万祥从没上过学,也不知道文字的模样。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失,孙万祥就让人一句一句地读给他听,乡亲、故交、叔伯哥哥等,只要是识字有知识的人,必会被孙万祥缠着教上几篇诗词、短篇。他则一句一句地硬记下来,《四书》、《五经》等古典名著都是他用这种方式靠自己的毅力硬学下来的。

乡村地头乐传唱鼓书相伴60载

16岁出师后,孙万祥就开始了走南闯北的演唱生活。“刚开始的时候是在村里为乡亲们试唱,胆子大了以后就在县城里单唱。”孙万祥说,那时候每场唱两个小时,能挣五到六元钱,这些钱维持了他和母亲的基本生活,演出多的时候除了基本开销还能剩下一些。

为了让演出更受欢迎,除了传统段子,孙万祥还根据时势,编了很多贴近百姓生活的新段子,受到了群众广泛欢迎。多年的闯荡,也让孙万祥在京津冀地区小有名气,后来还成为大城县、廊坊市以及河北省曲艺家协会的会员。

1965年,孙万祥参加了大城县曲艺队,活跃在本县及京津各地巡回演出。1982年被吸收为河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1983年在河北省曲艺汇演中,他演奏和演唱的三弦独奏、西河大鼓、京东大鼓3个曲艺节目分别获得了优秀奖,为廊坊代表队赢得了荣誉。

在巡回演出中,遇到困难村、军属烈属、五保户孙万祥一律不收费,出行不便的,孙万祥就到家里为群众演出。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到处都有孙万祥为群众演出的身影。遇到一些宣传性质的演出,孙万祥还能即兴发挥,共创作演出文艺作品数百个,包括联产计酬、计划生育、喜事新办、丧事从俭、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30多个方面的内容。

免费收徒为传承民族艺术尽心尽力

从12岁到70岁,鼓书伴随他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从开始时的谋生手段到后来的喜爱,再到现在的难以割舍,鼓书像一杯陈年好酒,随着岁月的沉淀在孙万祥的心里愈加醇厚、浓香。

如今,孙万祥从事西河大鼓的演艺工作已经近60年,古稀之年的他身体状况欠佳、嗓子也哑了,不能再到处去演出,但他舍不了半个多世纪的西河情,便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培养学生上。

作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孙万祥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为传承民族艺术,尽自己微薄之力,从2008年开始,他先后免费教授了15名学生,既有学生又有国家工作人员。最小的只有九岁,最大的已经年过半百,每到周末、寒暑假,孙万祥的小屋里可谓“人满为患”。

在教授的过程中,孙万祥采用“口递”的方式教授学生,即,孙万祥唱一句,学生唱一句。针对比较长的长托腔,他采取分段教授,一次教不会两次,两次不会三次,直到学生们学会为止。由于长时间的带唱,孙万祥的嗓子至今说起话来仍带着沙哑。“文安的曲艺爱好者听了我学生的演唱后,竖起大拇指,说学习了一年,就像学了几年的一样,真是了不起。在看到我用这种方式教授学生时,就说这是最巧的办法,其实这是最笨的办法了,但最有效。”孙万祥说着笑了。

非遗传承只愿技法传后人

2010年6月,西河大鼓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孙万祥被定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消息传来,孙万祥百感交集:“这么多年,多少人劝我唱鼓书教孩子乐呵乐呵就行别太较真,但我始终都坚持着腔调、鼓点,错一分一毫我也得指出来。现在看来,这么做就对了!”孙万祥的爱徒张增荣、张增爽俩小姐妹2008年起开始学唱西河大鼓、京东大鼓,如今已经颇有成绩,在2009年荣获了第五届“天桥杯”北京鼓曲擂台赛银奖。记者采访时,恰逢张增爽也在,为了让记者听听原汁原味的鼓书,孙万祥亲自弹奏三弦为学生伴奏,虽然张增爽只有15岁的年纪,但挺拔脆亮、铿锵有力的精彩演唱博得在场众人的阵阵掌声。

 “我身边的人经常说我傻,说现在的社会教授学生才艺的哪有不收费的,我常想傻就傻吧,他们都是农村的困难孩子,我从小学艺,深知里面的不易,我不能让孩子们再走我的路,他们要学,我就很高兴了,说明这门艺术能传承下去,后继有人。”孙万祥如是说。

 “生活不讲条件,工作不计报酬,练功不分昼夜,传艺毫不保留,为了振兴曲艺,不怕汗流血流,性质不愧我党,褒贬自有春秋”这不仅是孙万祥自编的顺口溜,也是他行为的座右铭。孙万祥说,虽然现在孙万祥已经没有经济来源,一日三餐和住所都是朋友为他提供的,但是为了培养更多西河大鼓的传人,他愿意在斗室中生活、也愿意品尝贫苦的滋味。所以,不管谁来学,孙万祥都愿意免费教,只为让西河大鼓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