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31届国际盲人节,但对于盲人胡朝晖来说,只是普通的一天。她像往常一样拄着盲杖,早上8点20分从地铁罗湖站出发,孤身前往需要转车才能到达的燕南站。
路人几乎不知道,胡朝晖其实还是“黑暗中对话”项目的盲人教练。她在项目中担任“黑暗使者”,正逐步给更多无业盲人带来工作的曙光,改变盲人只能当按摩师的现状。
使者被误以为戴夜视仪
“黑暗中对话”是1988年起源于德国“对话社会企业”最重要的项目。目前已在38个国家落户,体验学习者超过750万人,为7000多名视障人士提供工作机会,2011年被引入中国。
胡朝晖来自湖南,1995年从长春大学的特殊教育学院毕业后,来到深圳成为一名按摩师。在这个行业做了近20年后,她开始接触到“黑暗中对话”项目,最后通过培训学习成为专职教练。
她的工作是担任黑暗中的“使者”,在完全漆黑的屋里,与报名参加的客户进行互动。这等于给视觉功能按下暂停键,得靠其他感官出来“救场”。这时一个两三岁小孩能玩的拼图游戏也会变得困难。体验者被要求相互之间不能有身体接触,只能靠相互间的倾听,以及临时任命的领导的组织决策。
由于这项活动往往是企业以素质拓展的名义集体报名,实际参与的客户并不知详情。他们在黑暗中发现,有几个团队以外的教练“眼力惊人”,带领大家左右移动,同时指挥若定,简直像是戴了夜视仪。
但等到活动结束,他们才发现这些洞若观火的教练,竟然都是盲人,瞬时觉得不可思议。
“我是与盲人一起工作”
“这个项目还能让大家对强与弱有更多理解。很多客户最后还发现,盲人除了看不到,其他方面没有差别,而是在黑暗中其他人甚至需要盲人的帮助。”胡大姐说,这能增加更多人对盲人的包容。
“黑暗中对话”华南区负责人陆麒表示,工作坊就是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困难环境,这是它最妙的地方,这能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迅速升温,所以才吸引了许多企业前来。
胡朝晖说,能与正常人平等工作感觉很棒。“黑暗中对话”创始人 Andreas Heinecke有次来中国和他们聊天,说了句“ I`m not working for blind,I`m working with blind”(我不是为盲人工作,我是与盲人一起工作),这让胡朝晖很受感动,因为这意味着双方是平等的,而不是在为盲人创造什么。
提供机会并不是施舍
陆麒和胡朝晖都认为,平常人往往有一些认识误区,以为盲人要么是按摩的,或者就是算命和乞讨的。“但其实盲人是各式各样的,他们的职业也应该有更多选择”。陆麒认为“黑暗中对话”只能解决非常少量盲人的就业,而全社会应该对盲人有更大的接纳之心。
据了解,有些参与“黑暗中对话”的客户,发现“黑暗使者”原来是盲人的真相时,眼泪都快出来了。他们感恩自己健全人的生活,也对盲人朋友有了更多的敬畏。
“所以‘黑暗中对话’另一个作用,也是给企业展示英文和行动等方面的才能。”胡朝晖说,有些企业认为招录盲人很麻烦,但其实在一个地方待一段时间,盲人是可以独立自理的。
2014年甘肃天水盲人考生张耀东被湖北中医药大学录取,成为全国首位通过统一考试被大学录取的盲人。胡朝晖希望将来有更多盲人能进入高校就读,比如管理学和语言学等。
“为盲人解决就业问题,有时听起来就像救世主姿态。但无论如何,为盲人提供的平等机会,不该成为施舍。”陆麒说。(马化展)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