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陈曦)
水的故事
(中国残疾人网记者陈曦_前方报道)此时,晚上九点,柬埔寨吴哥微笑大酒店的泳池里都是中国残疾人自驾车队的队员们。李宁为和田建勇正在教其他残疾朋友游泳时,朱艳已换好了泳衣。其实她今天并没打算学游泳,在接近2个小时的时间里,一直都坐在浅水台——这是朱艳迄今为止第二次游泳,她说,自己命中无水。
第一次进到游泳池里的苏石经过半小时的练习已经能在水里浮起来了,他的身体是小儿麻痹,游起来屁股一翘一翘地从水面探出来,黑色的游泳裤和黑色游泳帽在水面上很有节奏地一起一伏,就像是水中的一个大葫芦,大家笑的都笑开了花,苏石自己也笑的合不拢嘴。同样是第一次下水的李彦荣看到苏石学得这么"快",连忙去跟李宁为请教“秘诀”,曾获得三届全国残疾人游泳比赛金牌的李宁为告诉李彦荣,残疾人有属于自己的游泳动作,不能完全模仿健全人,比如蛙泳的时候,需要“两次划水一次换气”。李彦荣自己试验了几下便向泳池中间游去,他把“两次划水一次换气”变成了“不换气”的自创泳姿,像是蛙泳又像是蝶泳,扑腾了几下便扑腾不动了,田建勇将他扶出水面,他宣布了一下自己的仅有10米“混合泳”成绩,泳池里所有人都为他的“首秀”喝彩鼓劲,而此时,来自青海的王忠辉已经能用自由泳游到泳池边上去了。泳池里大家笑声一片,这些车队队员们来自祖国各地,都是自己领域内的成功人士,“精英”们经过自己的努力都已经脱离了工薪阶层,但在泳池里,他们不再是名片上的“董事长”、“总经理”,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一样打闹嬉戏。
因为生理的原因,肢体残疾人大多都怕过水,因为更多的原因,很多人现在还“怕”着水。儿时记忆往往充满“指指点点”与“嘲弄”。有这样一个故事的蓝本,小的时候,没有人告诉他们自己是不一样的,没有人告诉他们,残疾人应该羞涩和躲避,像所有孩子一样,他们都在享受着玩耍的乐趣,哪怕是坐着轮椅、拄着拐杖或是在地上爬行。大点了,懂事了,经历了和感受了一些事情之后,便习惯在某些事情面前躲开了。因为一个成年人,一个有着相当经济基础与社会地位的社会人,一个身为父亲母亲的人,都不愿意再感觉到任何不被尊重的感觉。苏石说,自己小的时候曾经下过河,那时候还小,不懂事,看到别的小朋友下水玩,就拄着木拐杖,一瘸一拐地跟在其他小朋友后面下河去,腿部没有力量的他在河里很难站起来,等从河滩爬上来,身上已经沾满了蚂蟥。妈妈看到他又心疼又恨,“你知道你自己上不来有多危险吗!”从那以后,苏石再也没有下过水。在家乡,他一个人也不好意思去游泳池,无障碍的问题可以用钱雇人解决,但全泳池的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萎缩的腿,他说自己“脱不下这身衣服”。苏石如果这次学会了游泳,或许当地便会诞生一个“游泳”俱乐部。
朱艳坐在一旁,和大家聊着,打着水仗,看着大家那么开心,自己也很开心。她第一次下水还是在女儿小学的时候,女儿是她的骄傲,她同样也是女儿的骄傲,孩子觉得,妈妈虽然拄拐,但妈妈能开车还能爬山,是无所不能的。那次,孩子拉着妈妈到游泳池,要和妈妈一起游泳,朱艳不想让孩子失望,狠了狠心买了一身游泳衣,硬着头皮拄着双拐带着孩子来到游泳池,那次游泳让孩子觉得妈妈的“无所不能”又加上了“游泳”这一项,而完成那次“任务”之后,朱艳又与游泳绝缘了。这次参加自驾车活动,她特地带上了自己只用了两次的游泳衣,这件漂亮的衣服,是她将在普吉岛上迎接海浪的装备。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