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年前,他成为了这个小山村的一名村医,无论是寒风刺骨的冬天,还是酷暑难耐的夏天,都能看见他穿梭在山村里的身影,他把人生最绚丽的35年奉献给了这个小山村,他就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山岳村肢残人村医孙向玉,61岁的他虽然已经到了安享晚年的年龄,但仍然奔走于山村为乡亲们看病。
幼年落下残疾 立志想当一名医生
幼年的孙向玉很淘气,7岁那年他上树掏鸟窝不慎摔落,右腿落下了残疾,从此以后他就知道自己和正常人不一样了,虽然身体残 疾,但他非常勤奋好学。幼小的他发现那时候村里根本没有像样的医生,村民们生病之后,大多都用土办法对付,一些简单的小病小痛都要咬着牙硬熬,这样的景象让孙向玉十分心痛,那时他心里就萌生了一个念头,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改变现状,让村民生病之后就能及时就医。
孙向玉高中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大板镇医院学习制药,但他打心眼里想当一名医生,他就在闲暇时间里偷偷“学艺”。1983年,孙向玉听说辽宁省要通过考试招一批村医,他很想报名,就去找院长请假,院长听了他的想法后立马说 :“考什么村医呀, 去了你也考不上。”就这样,孙向玉跟院长打了个赌,院长给了他三个月的假。后来,孙向玉看书复习23 天就去上班了,他以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绩通过了考试,从此他成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山岳村的一名村医。
山岳村是医巫闾山余脉上的一个山村,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有的村民住在山涧,路很不好走,对于腿脚不好的孙向玉来说是 一个难关。当上村医第一年,他背着药箱挨家挨户地奔波,主动上门 给人看病,每次出诊都是步行。记得那是个冬天,外面下着大雪,孙向玉步行去偏远的康家沟给人看病,下雪天走起路来更吃力,但他还是坚持,走到地方脚都被冻伤了,他每天得走一个来回,一走就是一个星期。康家沟和山岳村卫生室距离有15公里,计算下来,光给这一家看病,他就走了210 公里。“我腿脚走路不太方便,第二年我买了自行车,后来条件好了换了摩托车,光摩托车我就骑坏了三 辆。”孙向玉说。
免费为村民治病 义务做残后康复
面对村里比较困难的家庭,孙向玉都是先治病,钱可以先欠着,有特别困难的,他干脆就给免费治疗。包玉霞是山岳村的村民,今年已经66岁了,丈夫早年去世,子女也不在身边,就靠着种5亩地生活,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2015年秋天,她在自家的院子里摘枣不慎把腿摔骨折了,去医院手术后,她在孙向玉的卫生室打了17天消炎针,这些费用孙向玉分文未取。包玉霞对记者说:“我太感谢孙医生了,他是一个特别善良的人。”
2013年开始,孙向玉开始给村里的残疾人免费做残后康复,山岳村有75个残疾人,他都上门服务,平均每年每人上门服务达4次,其中服务次数最多的是一个叫冷翠平的村民,2017年上门服务次数达11次,她家的位置也是最远的,单程15公里。“我本身就是残疾人,也是村里的残疾人专职委员,我不仅愿意帮助健全的人,更乐意帮助残疾人。”孙向玉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走进山岳村卫生室,记者看到墙上一面面锦旗,上面写着“妙手 回春,医德高尚。”
赊账共4万多元 时间最长账单长达18年
就在记者采访时,一个年轻小伙子手拿着一沓钱,急匆匆的把钱塞到孙向玉的手中说:“先还你1800元,剩下的1500元年后再还你,我这实在是没钱了。”村民们大多数都是不富裕,而且今年收成也不太好,孙向玉没去要账,而是默默地等着村民们有钱了自己主动来还钱。
孙向玉告诉记者,村民们欠他的医疗费用已经有4万多块钱了, “我是一名医生,就得有仁心,总不能见死不救吧。”孙向玉说。
他手中拿着一沓厚厚的账单,告诉记者这只是一小部分,记者看到账单上面写着:李××60 元、赵×× 48 元……其中一张账单是 18 年前的,村民赵××赊欠医疗费1700元钱。村里的82岁老人,欠孙向玉医疗费用1700元钱,她在2017年底去世了,这笔钱就成了烂账。“2016年的时候,她被查出脑血栓,我就一直给她用药,那个时候我就知道欠我的钱有可能回不来了,但是治病要紧。”孙向玉告诉记者。
孙向玉: 我舍不下这一村的人
记者看到,孙向玉的卫生室墙壁上挂满了荣誉证书,其中一张是 1998年荣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的称号。当年的优秀乡村医生全国只 有100位,孙向玉就是其中一位。
孙向玉常年奔走在山村里,对于行动不便的他来说是艰难的,而他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我是全村人的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责任,我不能眼看着他们再因病返贫。”孙向玉说。
如今已经61岁的孙向玉已经到了安享晚年的年龄,他唯一的女 儿也早就结婚了。孙向玉有时去看看外孙子,不到一天时间,他就又会返回这个让他无法割舍的小山村。现在的孙向玉依然每天奔走在村中,依然会拿着伴随了他多年的药箱为村民义务看病诊疗。他说:“不 是我不想退休,而是我真的舍不下这一村的人,他们需要我,我也放不下他们。”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