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吹歌人刘海民:见证一个村庄的悲欢史

2012年05月31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网站

(中国残疾人网站记者刘一恒报道)吹歌,最初起源于道教道场,随着民间庙会、婚礼、丧礼而流行,是一种以吹管乐器为主的器乐演奏形式,而吹歌所用管乐器以唢呐为主。

提起唢呐,总让人联想到厚棉袄、暖和的大土炕、苍茫的土地、成群的牛羊……

但你无法将唢呐与繁华都市、时髦白领、高雅餐厅……一类的意象联系在一起。

唢呐就是民间的、乡土的,与一个村庄的红白喜事紧密相连,见证着生老病死,喜乐悲欢。

 
吹歌这门民间艺术呈现后继乏人的状态,这让刘海民的坚持看起来颇为孤单。(摄影/刘一恒)

刘海民,河北邯郸永年县刘营乡龙泉村人,生于1963年4月5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与他的吹歌班子一起吹奏的《黄土情》曾获全国残疾人艺术比赛一等奖。他本人也被河北省文化厅授予“民间演奏家”荣誉称号。刘海民的代表作有《赵都之春》、《洺州人的风采》等,这些作品都是根据民间流传的曲子改编而成。

刘海民出生于一个吹歌世家。永年龙泉刘家吹歌以其“清润宏远、赏心涤胸,近听不聒噪、远闻声嘹亮”闻名。因小儿麻痹症致残的刘海民从12岁起就开始跟着父亲学唢呐、笙和竹笛等乐器,每天早上三点多就起床练气。刘海民回忆道:“最难的是吹笙和唢呐,得用气力控制高低音,不好吹。”到了16岁,初中毕业的刘海民就跟随父亲刘红升到村里的宣传队工作,开始了他真正的吹歌生涯。


 刘海民吹歌的乐器大大小小十几样。(摄影/刘一恒)

那时候村子里的红白喜事、庙会等都会邀请吹歌班子去演出,这可以说是吹歌人的全部收入来源。据刘海民回忆,那个时候民间艺人地位很低,“出去演出吃的都很差,睡觉就是给你一条薄被打地铺。过去干我们这行的叫做‘下三滥’,当时不认为吹歌是门艺术。”

而对腿脚不便的刘海民来说,这样的生活就更加艰难了,“那时候交通不便,跟着父亲出去吹歌都得骑自行车,路也不好走。”微薄的收入、劳苦的工作和低下的社会地位没有让刘海民放弃吹歌这条路,反而更加潜心钻研这门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很多吹歌人都是这样,一边养家糊口,一边有意无意地担起了民间文化传承的责任。

在所有的吹奏艺术中,刘海民最擅长的是“咔戏”——咔戏是一种模拟性音乐,凡是以乐器演奏模拟人声歌唱、动物鸣叫,以及其他音响都属咔戏类。刘海民表演的咔戏如泣如诉,浑厚而富有韵味。在采访过程中,刘海民为我们现场来了一段,他用一只唢呐给大家模拟了一段中国传统戏曲的唱腔,声音圆润厚重,几可乱真。

 
刘海民现场为大家表演咔戏,技惊四座。(摄影/刘一恒)

刘海民现在在永年县“东方艺术学校”任教,教授器乐。刘海民说:“2000年前后殡葬改革,不允许土葬,导致吹歌的市场需求量大大减少。民间艺人没有单位,没有固定收入,因为市场需求萎缩,人员就不断流失,很多吹歌人离开这个行当。现在吹歌的人很少,几乎都转行不干了。而且现在年轻人练吹歌的也很少,都出去打工挣钱了。吹歌处在一个后继无人的状态。吹歌这门民间艺术,在过去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就是带一个小班子那种。但是通过学校进行成规模的、规范的吹歌教育,这还是第一次,这对于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刘海民希望把自己积累的关于吹歌的知识都毫无保留地教给孩子们。(摄影/刘一恒)

谈起对吹歌艺术的期望,刘海民说:“在永年,有很多老曲牌,都是祖祖辈辈的人口口相传下来的,流散在不同的人那里,我希望把这些东西搜集整理,再加入一些新的东西,融入现代的因素。我希望我们的吹歌艺术里,既保留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又有一些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东西,让大家能够接受。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想把自己全部的能量发挥出来,把自己懂的教给孩子们,让自己的知识发扬光大。”

永年龙泉刘氏吹歌简介:

刘家第一代传人刘起福是永年县北段庄人,约出生于光绪元年(1875)。自幼痴迷鼓乐,欲以此为业,养家糊口。但当时人们将鼓乐视为下九流勾当,人们耻与为伍。父母怕刘起福影响门风,将其逐出家门。刘起福潜心研习罗戏笛的演奏技巧,并逐渐发扬。刘起福三个儿子分别是刘建章、刘建魁和刘建明,为第二代传人。

刘家吹歌第三代是鼎盛时期。第三代传人分别是刘红恩、刘红信和刘红升。他们于1953年至1955年先后到北京天津等地演出,并受到了周总理的称赞。2007年,刘红升被评为永年县吹歌唯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刘家第四代传人为刘计民、刘现民、刘海民和刘喜荣,均担起传承吹歌文化的责任。